我們知道,在歷史上的每一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無論事情大小總會被通過各種途徑記錄下來。就算人類的史料錯過了,但是只要發生了,大自然也會留下其存在的證據。不過萬事總有例外,在歷史上曾經有十天時間,沒人出生,也沒人死亡,更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就好像這10天壓根不存在一樣,那就是1582年10月5日到14日。
這10天不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照我們的認知,全世界那么大,根本不可能會出現一天什么都沒發生的情況,那么1582年10月5日到14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現實就是,并不是說著這10天真的不存在,而是人們在過完1582年10月4號后,并不是過10月5號,而是直接開始過10月15號了。沒錯,當時的歷法生生的將10月5日到14日從日歷中抹除了。
1582年缺失的10天
都是歷法惹的禍
原來在古代,羅馬作為西方文明的中心,當時采用的是陰歷。歷法本身受到宗教活動或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很大,非常混亂。凱撒大帝登帝后,想把各地混亂的歷法進行統一。公元前46年,凱撒邀請了當時希臘著名的天文學家索西琴尼幫他修改歷法。
凱撒大帝
經過索西琴尼的計算,索西琴尼提出在埃及太陽歷為基礎上其進行重新編制,凱撒采納了索西琴尼的建議,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正式下令在羅馬實行新歷法,也就是著名的《儒略歷》。按照儒略歷,一年被認定為365.25天,每年被劃分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三年余下的0.25天給到第四年,第四年就是366天,也就是咱們現在所說的閏年。
羅馬共和國儒略歷
儒略歷并不是萬能的
這一歷法其實在當時已經非常先進了,但是仍然存在漏洞。因為實際上1個太陽年并不是365.25日,而是365.242199天,也就是每年相差11分14秒。由于誤差并不是很大,在凱撒在世的時候,整體的影響并不是很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儒略歷的問題就出現了。幾百年后,人們發現每年的春分日期提前了,這對農民種地非常不方便。而且在西方非常尊重的宗教體系也受到影響,因為教會規定每年過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天為復活節,因為春分提前了,這樣就就導致“耶穌“復活的日子不準確了,直接影響到教會的威嚴。
儒略歷的誤差
推行公元紀年法
到了16世紀,時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認為必須要對歷法進行修正了。因為經過上千年的累積,每年提前的11分14秒已經累積成10天了,也就是說,本該3月21日過的春分,3月11日就出現了。于是教皇格里高利任命耶穌會數學家克里斯多夫·克拉維斯為委員會主席,召集天文學家和高級僧侶研究解決方案。
格列高利十三世
委員會經過計算,提出了一年有365.2425天的方案,也就是《格里高利歷》。其實格里歷與之前儒略歷大體上是沒有很大差異的,只不過格里歷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否則所有的世紀年都不設閏日;這樣的話,格里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天。雖然依然會有誤差,但是相差非常少,每3323年誤差還不到一天,對普通人的生活沒什么影響。不久,教皇頒行了《格里歷》,這也就是被沿襲至今的公元紀年法。
格里歷
粗暴抹除《儒略歷》造成的10天誤差
雖然歷法誤差的問題算是基本解決了,但是因為儒略歷的誤差造成的10天該怎么處理呢?對此委員會也無計可施,只能建議教皇發布聲明,直接將這10天從日歷中抹掉。于是在1582年2月24日,教皇正式發布訓令,將1582年10月5日到14日抹除。1582年10月4日過完,第二天就是10月15日,于是歷法又回到與太陽年同步。
教皇頒布改歷敕令
各國相繼抹除10多天
《格里歷》頒布后,意大利立即采用新歷法,但是其他國家推行的較遲。比如英國1752年才決定使用格里歷,于是在1752年抹掉了11天。俄國是1918年改用格里歷,改歷時,當年抹除了13天。所以在近現代歐洲史書上,經常會出現兩歷混用的情況。如十月革命儒略歷是10月25日,格里歷是11月7日。牛頓生日儒略歷是1642年12月25日,格里歷是1643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