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缽、小罐類居多,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時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壺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內側近底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細身類瓶內側口沿下素胎。
元代工匠對青花料加工完成后,從出土的火照實驗品得知,頭青料和二青料繪制到大罐、大盤、梅瓶等大件器物上,也可能用在精致的中小件器物上。次青料(姑且為“好料”和“奇青”)主要繪制日用碗、小盤、小盞、高足、小罐、小壺等器物上(高 檔胎體的小盤、高足杯用優質青料),甙料(不理想的末等料)主要用于大量生產的民用日用粗品器物上。除了青料的等級決定青花的發色,還有釉面(地釉和面釉)薄厚、當時的氣候、窯溫的高低和還原氣氛也決定著青花的發色。鑒定的時候必須明白,青花的發色呈現多樣,所謂“一窯燒百器,形色各不同”。
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賣會第三日激戰正酣,繼前兩日的火爆后,今日迎來了此次保利春拍的又一“巔 峰盛世”。重 點專場“景元(一)—亞歷山大瓶與元青花諸器名藏”專場備受世界矚目。此專場中的12件元青花與1件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乃本次春拍的“重中之重”。亞歷山大瓶叫價十分激烈,此件拍品以3200萬起拍,以494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終5681萬人民幣成 交。,再次讓元青花這一瓷器品類笑傲群雄。
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屬于伴生礦物質,主要由氧化鈷和氧化鐵基本構成,使用前需要加工和提煉成不同等級的成品,根據繪畫需要而加以研磨和調制,然后分別采用火照的方式試驗燒制青花發色的效果。通常情況下,由于700年前古代燒煉和提純技術的制約,青花料在窯燒后,基本都多多少少呈現鐵銹斑現象(相當極少數除外),但這些鐵銹斑的分布,多都聚集在筆觸重的地方,也有局部分散的。與現代合成化工料的區別是前者自然分布或集聚,并且非常自然(伴生礦特性)。后者則氧化鈷料和氧化鐵人工合成后,有強烈的排斥性,后描畫的氧化鐵更是極其不自然,許多有相互咬合或漂浮特征,更沒有數百年空氣或濕氣對氧化鐵斑點形成的慢氧化特征(尤其下塌坑邊緣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