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三國時候的名醫扁鵲,家中兄弟三人都醫術精湛,有人就問他,他們三人哪一位醫術最好。扁鵲說,大哥醫術最好,二哥其次,自己最差。
這就奇怪了,別說提問的人,即使是我們也幾乎只聽說過扁鵲,知道他是名醫,卻沒聽說過他的兄弟。
扁鵲便提供了一份合理的解釋,自己治病是在病情嚴重的時候做大手術,別人看見便以為醫術高明;自己的兩位兄長都是在病人沒發病和病情初起的時候就治好了,別人誤以為他們只能治小病,反而名氣就沒有傳出去。
先不說扁鵲兄長的醫術是不是真的,但這個故事的道理卻不假。舉個例子,如果問起中國歷史上的優秀皇帝有哪些,我們第一反應肯定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在朝代之初創立基業或者巔峰時代開疆拓土的皇帝,然而事實上,就真有一些確實很有作為的實干家皇帝,卻存在感不強,反而被淹沒在同時代其他大名鼎鼎的人物名下了,比如最近才因為《清平樂》走進大眾視野的皇帝——宋仁宗。
我們其實可以先數一數哪些皇帝在影視劇里面比較眼熟。
首先是各類清宮劇中的康、雍、乾三位皇帝,但這三位都身處君主專制巔峰時期,電視劇要么是充滿戲說色彩,要么人物禮數繁瑣,除皇帝外都以奴才自居,缺少一點生氣;然后是唐朝劇中的幾位熱門人物:太宗、高宗、玄宗,畫面色調旖旎濃艷,情節也充滿各種宮廷愛情傳奇色彩;漢朝皇帝們的劇情又和清朝有些相反,皇帝有時并不重要,太后和妃子們權勢傾天,至于先秦背景下就往往還帶著神話色彩。
不過總結下來,這些皇帝們屢屢出鏡,不少是因為當時身邊的一群出名的女人們:妲己、羋月、竇太后、衛子夫、趙飛燕、武則天、楊玉環……這么多看下來,《清平樂》的畫風反而在近幾年古裝劇當中算比較清奇的。因為壓宋仁宗名頭的不是一群香艷的女人,而是一眾支配中學語文課本的男人:蘇軾、司馬光、范仲淹、柳永……
說到這里,不如這么總結:
這個年代說成"宋仁宗年間"還不如說是"范仲淹年間"之類比較耳熟。這樣一代著名的君子之朝延續到宋神宗時期,后來被研究的文史學家高度評價:這就是宋朝整個朝代的理想狀態的體現。
宋朝說到底是一個有些爭議的朝代,有人覺得在宋朝軍事上實在做的太差,一敗再敗,沒有雄風,但也有人為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而折服,畢竟比起后來的明清,宋朝穩定、開放,重視文化;比起之前的漢唐,宋朝更加先進發達,雖然現在這樣說可能我們沒有實際感覺,但如果有心去找一找唐朝和宋朝人生活的細節史料,再問問你選擇哪個朝代生活,你八成會愿意生活在連外賣都已經能買到的宋朝。
總之,比起大家一致認可的大唐、大漢,我們對宋朝感情要復雜那么幾分,而且這部劇也竟然照顧到了這些細節問題。
那首先,我們不如從頭了解一下《清平樂》男主角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謚號"仁",儒家思想的終極內容也是"仁",可見這個謚號是一種怎樣的評價:"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利澤萬世曰仁,慧愛溥洽曰仁",光從這個謚號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功績:任用賢能,愛護子民,力行禮義,而且寬厚仁善,是個統治者的模范,特別是在朝代內的太平年間。
歷史上,在仁宗在位期間,國家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文化蓬勃發展,而且名臣輩出,由此他被稱為"守成賢主"。
不要瞧不起能夠好好守江山的皇帝,守成不等于就是窩囊。擴張和固守是由國情決定的,就算是擴張時代的漢武帝,其實在歷史學家嚴謹的研究之下,也發現過他在戰略上的失策:有些明明不需高昂成本就能打贏的戰爭,因為戰略不當消耗了數倍兵馬,乃至消耗國家經濟,盡管成果是勝利的,但其實不利于西漢的生息發展。
更不用說其它的守成君主中能力昏庸者,比如三國時期的吳國末代君主孫皓、南陳后主陳叔寶、南唐后主李煜等等亡國皇帝。能夠在坐守江山財富時也能自勤自勉的帝王并不常有,對于百姓而言也比征戰狂人更實在。
仁宗的事跡其實是和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串在一起的,不如就從最熟悉的"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來講。
滕子京是被貶到巴陵郡的,這篇文章是他的好友范仲淹寫給他的,而他被貶的原因就是"慶歷"新政。慶歷正是仁宗的年號之一,慶歷新政發生在慶歷三年,正是由范仲淹和富弼兩位大臣所主導,以整治吏治為中心,參與者還有歐陽修、韓琦等一干贊同改革的官員,改革的內容正是宋朝被制度這一根本原因和真宗的揮霍這一直接原因導致的積貧積弱局面。
哪怕在《清平樂》里,都可以看見仁宗即位初期色調陳舊的宮墻、牌樓、朱門,還有市井間特別真實的土地板,包括各類人物的衣著都偏于樸素,到處都能感受到的貧窮凋敝迫使仁宗決定推行改革。以這一大事件為重要劇情,所以電視劇在開頭先讓范仲淹和少年韓琦現身,還是有道理的。慶歷新政雖然因為觸動文官集團的利益失敗了,但仁宗一朝對待好的官員都不刻薄,后來韓琦、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還是在為官造福一方,乃至數年后登上高位,提拔了一批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才在朝,包括"包青天"包大人也是慶歷之后被重用的官員。
另一件仁宗的重要劇情就是宋夏戰爭。
宋夏戰爭發生在慶歷年前,而且就在慶歷四年達成合約。宋夏戰爭期間,范仲淹又是一個重要角色,而且是難得的會打仗的文人。但畢竟宋朝立國就因為維護皇族的利益而削弱了武將的地位和宋朝的軍事制度,因此還是敗得不少,所以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宋朝還是選擇了花錢買平安。
這當然是宋朝一個大的令人詬病之處,但看當時的情況,除了又好好塑造了范仲淹的另一筆形象以外,還帶出了一個人物:北宋名將狄青。
狄青又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出身貧寒,但在宋夏戰爭中因為作戰頑強而受到仁宗提拔,得到了范仲淹、韓琦這些文臣大佬的傳授,后來又被仁宗拜為樞密使,成為北宋武官第一人。他一生戰功赫赫,為北宋抗擊外賊、平定叛軍,在軍事疲敝的宋朝實屬難得。如果不是因為宋朝重文抑武,他的結局或許會更風光。
除了朝堂上文武人才云集以外,還頗為值得稱道的就是當時的文化氛圍。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皇帝在名義上受文官的各種制約比各朝都要強,因此宋仁宗也不出例外很尊重文官。
明清都是皇帝站著,文官跪著說話,宋朝的文官卻能夠賜坐,不得不說從上至下,這種對人格和文化的尊重是令人神往的。
仁宗一代,唐宋八大家出其六。
晏殊、歐陽修、范仲淹還有柳永幾人把宋朝最具特色的文體"詞"進行了開創式的潤色和拓展,從這開始,詞成為了一種真正的文學。
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晏殊在河南應天府大興學校,任用范仲淹為老師,大開宋代興學之風,乃至韓琦、富弼、宋庠、歐陽修、王安石等一干人等走上朝堂都受他的影響,還深遠地影響到了蘇軾、蘇轍等人,可謂師門顯赫。
仁宗的惜才愛才還影響到后世的神宗皇帝,否則蘇軾說不定就因為烏臺詩案直接丟了性命,足以成為給中國文化的一記致命重創。
這還有個小故事,據說柳永第一次考科舉落第了,心頭很是沮喪,說"忍把浮名換了低吟淺唱",后來真的考上了,仁宗卻記了仇,說"且去低吟淺唱,何要浮名",便把他劃去了,因此柳永就真的成了無法回頭的著名詞人。
雖然如此,仁宗對于文人官員的態度卻相當寬容,能邊擦著包大人的唾沫邊請包拯進諫,而且當時的黨爭雖然激烈,但并不殘酷,因此逐漸產生宋代朝堂上"和而不同"的話語氛圍,實在與仁宗作為統治者的寬厚不能分割。
難得的是,最近竟然有愿意為這位背景板皇帝細致梳理出北宋仁宗年間宋代朝堂前后的電視劇,而現在你也許也感覺這是一位值得一觀的好皇帝。
相信在那些熟悉的人物名字逐漸出現在古畫般的景致當中時,你一定會指著他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