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1年,西夏國皇宮有這樣一場對話。
“表弟,不,陛下,你愛我嗎?”梁氏問。
“當然愛”,西夏皇帝李諒祚語氣堅定地說。
“既然陛下愛我,可有勇氣娶我?”梁氏問。
“這,沒問題!”李諒祚不假思索。
梁氏盯著表弟問:“我想當皇后,可以嗎?”
“嫂子,朕定能讓你如愿!”李諒祚斬釘截鐵地說。
“可是,表妹她已經是皇后,后宮能有兩個老大嗎?”梁氏說出了自己心里的疑問。
“嫂子,朕都14歲了,很快就會奪取大權,到時候一定廢了沒藏氏,讓你成為六宮之首!”
“看得出陛下是真愛我的,陛下也值得我的真心付出!”梁氏激動地說,“剛才我就是試探陛下的,現在我告訴陛下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我的公公和丈夫要對陛下出手了,他們已經制定了造反計劃,箭在弦上?!?/p>
李諒祚聽了,一把將梁氏摟在懷里,激動地說:“嫂子,不,朕的皇后,祈禱吧,朕要開始反擊了!”
李諒祚身為西夏皇帝,為什么要和嫂子梁氏暗通款曲,梁氏的公公和丈夫又是誰?
李諒祚是黨項族人,生于1047年,夏景宗李元昊之子。
李元昊去世后,李諒祚成為西夏國的第二位皇帝,此時已經登基14年。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問,這時候李諒祚不過14歲,就已經當了14年的皇帝,這是為何?
這也很正常,有的人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的人就是出生在羅馬城,這一切,還要從李元昊的經歷說起。
李元昊是個雄性激素勃發的皇帝,只要是美女,不管是什么身份,都會霸占。
有一天,他看上了重臣野利遇乞的老婆沒藏黑云,就想據為己有。為了達到目的,他找茬將大臣野利遇乞賜死,讓沒藏氏出家為尼,然后像唐高宗李治接武媚娘一樣,將沒藏氏弄到宮中,廝混在一起。
不久之后,愛情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生下了兒子李諒祚。
自打遇到貌美如花的沒藏氏,李元昊就迷失了自我,整天花天酒地,到賀蘭山離宮尋歡作樂。至于國家大事,李元昊一股腦交給大舅哥沒藏訛龐處理。
沒藏訛龐是個野心家,看到妹夫李元昊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就產生了非分之想,想學習曹操、司馬昭好榜樣,完全控制朝政。
要想獨攬朝政,最好的辦法是立一個傀儡皇帝,立自己的外甥是最合適了。
但是自己的親外甥李諒祚不是嫡長子,李元昊已經有了太子,叫寧令哥,這孩子年齡已經很大,顯然不好控制,只能將他鏟除,才能讓小外甥順理成章當太子。
偏巧李元昊這個好色的皇帝霸占了自己的兒媳、寧令哥的未婚妻沒移民。沒藏訛龐得知消息之后大喜,在寧令哥跟前煽風點火:“這樣的昏君要他作甚,干脆宰了他,你當皇帝好了,放心大膽地干吧,舅舅我全力支持你?!?/p>
寧令哥對父親的禽獸行為忍無可忍,黨項人的血性讓他咽不下這口氣,他不像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那樣能忍氣吞聲。被激怒的寧令哥,覺得自己得到了手握實權的國相沒藏訛龐的"大力支持",頓時起了殺心。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喝了不少酒的寧令哥,扛著一把大刀,不顧一切地沖入內宮,對著喝得酩酊大醉的父皇李元昊揮起了屠刀。
可惜由于寧令哥心理素質不過硬,慌慌張張之間,只砍了父親一下,看到父親滿臉是血,也不管父親死了沒有,就匆匆逃走。
寧令哥跑出后宮,直奔沒藏訛龐家躲藏。
沒藏訛龐一看大喜,這小子送上門了。他不但沒有庇護太子寧令哥,反而馬上以謀殺皇帝的罪名將他逮捕。
李元昊雖然當時沒死,但后來也因流血過多,最終一命嗚呼。
沒藏訛寵如愿以償,出面完全控制了朝政,以"弒君罪"殺掉了皇太子寧令哥,以及太子的母親、已被李元昊廢掉的野利皇后。
如此一來,妹妹沒藏皇后的兒子、只有11個月大的外甥李諒祚就名正言順成為皇帝,是為夏毅宗。
這時候的沒藏訛龐就是西夏事實上的皇帝,而襁褓中的小外甥李諒祚,是個不折不扣的傀儡。
然而小皇帝總是要長大的,為了牢牢控制政權,沒藏訛龐在李諒祚九歲的時候,把自己的女兒許給外甥李諒祚當老婆。
女兒順理成章當了皇后,國舅沒藏訛龐又當上了國丈,權勢熏天,沒有人敢挑戰他的權威。
然而,李諒祚可不是漢獻帝,他是個胸懷大志的皇帝,不甘心受人擺布,懂事也特別早,12歲的時候就參政了。
李諒祚13歲就發育成熟,渴望著男歡女愛。
成熟就成熟吧,李諒祚不是有皇后嗎,可以名正言順過夫妻生活呀。但是李諒祚繼承了父親李元昊荒淫無恥的光榮傳統,信奉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人生價值觀,希望在皇宮外找刺激。
不光如此,他還繼承了李元昊的喜歡別人老婆的基因,總覺得莊稼是自己的好,老婆則是別人的漂亮。
李諒祚最初喜歡的別人老婆,竟然是表哥的媳婦。
13歲那年,李諒祚去舅舅家玩的時候,一眼看上了自己表嫂、即文章開頭的梁氏。
在李諒祚看來,月宮中的嫦娥也沒有梁氏長得好看,整個西夏國的女人在梁氏面前更是黯然失色,只配給梁氏提鞋。
梁氏的年齡顯然比表弟李諒祚年齡大,閱歷多,更懂得男女之情,看到小表弟(其實也是妹夫)對自己有那么點意思,也就來者不拒,開始眉目傳情,拉開了姐弟戀的序幕。
從此之后,李諒祚到舅舅沒藏訛龐家請安的次數多了起來,從半月一次,增加到十天一次,到最后成為三天一次。
沒藏訛龐不明就里,還非常高興:我這小外甥越來越懂事,越來越孝順了。其實他哪里知道,李諒祚請安是假,泡妞是真,醉翁之意不在酒,人家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呢。
不過李諒祚也知道老去舅舅家請安也不是個事,怕舅舅看出破綻,就轉變了工作方式,改為邀請表嫂到皇宮里參觀游覽。
按說梁氏是有夫之婦,紅杏出墻是不道德的行為,更何況出軌的是自己的小表弟,屬于亂倫。
但是小表弟是皇帝,丈夫怎么也不能跟他相比,在此情況下,梁氏沒有經得起誘惑,就半推半就,和李諒祚將姐弟戀進行到底。
當然,梁氏也明白這樣下去不是個事,萬一丈夫發覺,自己就沒命了。
即使不被發覺,誰敢保證李諒祚這個風流皇帝不會移情別戀,開始一段新的感情,喜歡上另一位別人的老婆?
為了給自己感情上一份保險,還是應該盡快到皇帝身邊,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后,這樣人老珠黃之后,就不怕被拋棄了。
李諒祚也對梁氏非常癡迷,不想跟表哥共享梁氏,產生了獨占的念頭。但是此時朝中實權被舅舅掌握,他想要得到表嫂談何容易,只能慢慢培植親信,一步步收回自己的權力。
然而,就在他們一步步開始謀劃的時候,沒藏訛龐也沒有閑著。
首先是紙里包不住火,都是過來人,誰不知道李諒祚和表嫂玩的鬼把戲?沒藏訛龐從中不只看到了外甥的花心,還看到了小皇帝的政治野心。
老奸巨猾的沒藏訛龐,知道小外甥不是久居人下的皇帝,便開始在他羽翼未滿之前,著手削弱小皇帝的權力。
他首先是借故誅殺了李諒祚的親信六宅使高懷昌、毛惟正,來個敲山震虎,殺雞嚇猴。李諒祚也已經懂政治了,深知舅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釋放出一種信號,警告自己不要亂來。
但李諒祚沒有收斂,依舊在悄悄拉攏沒藏訛龐的政敵,等待機會,打算給舅舅致命一擊。
沒藏訛龐是個老狐貍,何其狡猾,看到了事情不妙,他不甘心坐以待斃,決定先發制人。
中國的宮廷斗爭都是這樣,手快打手慢,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的奪門之變,清朝的辛酉政變無不如此。
而且宮廷政變往往非常具有戲劇性,那就是堡壘容易從內部攻破,總是會出內奸,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走漏消息被對方先動手,功敗垂成。
這次沒藏訛龐就是如此,發動政變的計劃被兒媳事先得知。梁氏已經愛上了小表弟,無法自拔,得知公公和丈夫要謀害小表弟,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打算告密。
但是她心里沒譜,不知道自己小表弟李諒祚對自己是否真愛,自己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到頭來會不會被小皇帝給摁到冷板凳上。所以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梁氏反復詢問李諒祚,得到肯定答復之后,才將公爹的謀反計劃和盤托出。
李諒祚得知后大驚,心說沒藏訛龐你這個老狐貍,真的要對你外甥下手,你不仁、我不義,我還就不認你這個舅舅了。
他先下手為強,決定對舅舅進行致命一擊。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他派出了舅舅的政敵,掌握兵權的大將軍漫咩,率領御林軍,直奔舅舅家而去。很快,沒藏訛龐被一窩端,以謀反的罪名被處決。沒藏訛龐的女兒,李諒祚的皇后也未能幸免,成為刀下之鬼。
奪取大權之后,李諒祚沒有食言,將昔日的嫂子梁氏封為皇后。
其實仔細分析之后不難發現,李諒祚愛自己的嫂子,并不純粹是因為愛情,最大可能還是為了在舅舅身邊發展一個線人,為了搜集情報,掌握政敵的動向,做到知己知彼。
為此,他不惜以身相許。而沒藏訛龐將女兒安插到外甥身邊,何嘗不是為了達到同樣的目的。只可惜,外甥技高一籌,沒藏訛龐的女兒沒有能抓住丈夫的心。
正是因為情報工作的較量失敗,沒藏訛龐才輸給了外甥。
李諒祚雖然是利用表嫂,表嫂梁氏也確實對他忠心耿耿,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才得以一舉粉碎了以舅舅沒藏訛龐為首的反朝廷集團,他信守承諾,讓梁氏成為皇后,沒有辜負她。
梁氏雖然背叛丈夫當了內奸,但最后有了一個好的歸宿,也算不枉此生。
李諒祚收回大權之后,并沒有像父親那樣玩物喪志、荒淫無恥、殘暴不仁。他如果那樣做的話,恐怕早就玩完了,因為他沒有玩物喪志的資本,收回政權的時候,他才12歲,如果不如履薄冰、勵精圖治,根本無法立足。
這時候的西夏,除了內部矛盾,面臨的外部壓力也不小。
西夏當時面臨的最大外部壓力,來自北宋,大宋朝對這個小毛孩當家的西夏根本沒有放在眼里。李諒祚剛掌權,又亟需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在此背景下,他沒有乞憐,他深知和平是求不來的,尊重也不是買來的。
少年天子十分果斷,決定以戰促和,以戰場上的勝利來贏得對手的尊重。17歲的時候他毅然御駕親征,率兵數萬,向宋朝秦鳳、涇原諸州發動強攻。
其后的幾年間,西夏對宋的軍事行動不斷,但目的還是為了展示實力,不讓對方小瞧自己。之后,面對強敵環伺,李諒祚采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周旋于宋、遼和吐蕃部族之間,游刃有余,讓西夏得以生存下來。
正在此時(1068年),李諒祚突然去世, 年僅二十一歲。葬于安陵,死后由其子李秉常繼位。
這時候,李秉常才7歲,也是個娃娃皇帝,西夏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其母梁太后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開始執政,一干就是9年。
直到大安二年(1076年),16歲的李秉常開始親政,然而梁太后依舊無法退居二線。
一是因為權力這東西非常誘人,無法放手;二是因為自己攝政的時候得罪不少政敵,退休了肯定會被清算報復;三是兒子李秉常跟自己并不太一心,娘倆也在暗暗較勁,她不想向兒子認輸。
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不遺余力打壓親皇帝的勢力,建立起梁氏家族集團,開始復制武則天的成功經驗。
然而她有個短板,那就是她的民族成分,她本人是漢族,所以西夏利益集團對她不認可,也就不滿她的統治。為此梁太后不得不廢除了李諒祚提倡的漢化制度,轉而恢復守舊派的黨項風俗。
毫無疑問,這是在開歷史倒車,無異于自掘墳墓,盡管她獲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也招來很多人反對。在此背景下,梁太后不得不通過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但這樣做無異于飲鴆止渴、抱薪救火。
這極大地耗費了西夏并不強大的國力,導致國家財政緊張,民不聊生,不得不對宋議和。如此一來,梁太后威望掃地,政敵加緊了逼她交權的步伐。
梁太后孤注一擲,將兒子夏惠宗李秉常軟禁。
后來在輿論的壓力下,梁太后不得不讓夏惠宗復帝位,但她依舊不肯放權。
大安十一年(1085年),37歲的梁太后在內憂外患中病死。
權力是誘人的,但追逐權力的過程也是一場危險游戲,就像賽車,一不小心就會車毀人亡。
李諒祚不可謂不聰明,他為了權力去引誘嫂子,又為了嫂子去爭奪皇權。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最終他反而為人作嫁衣,讓梁氏成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