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持續關注,抗糖運動方興未艾。在這樣的背景下,低卡無糖迎合了市場的需求,持續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和喜愛。
低卡無糖主打代糖,即除糖以外,用另一種可為食物添加甜味的物質(甜味劑)代替糖分。其中,甜味劑又可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
天然甜味劑一般從植物中提取,比如甜菊糖苷(甜菊糖、甜葉菊苷),它是從甜葉菊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劑,甜度約為蔗糖的200倍,味道非常接近蔗糖。羅漢果甜苷是從羅漢果果實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劑,甜度約為蔗糖的240倍。
人工合成甜味劑,則是人們通過一些化學反應合成的甜味劑。糖精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人工甜味劑,是先利用甲苯法生成鄰甲苯磺酰胺這種中間品,然后鄰甲苯磺酰胺經氧化、酸析后生成,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
然而,對于人們希望用“代糖”來代替“真糖”以此達到健康或是減肥的目的現狀,研究卻不斷給出了否定的結果——代糖并非無害。
事實上,近年來代糖作為一種減少真糖危害的替代品,被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會提高糖尿病與肝病的患病風險。基于此,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張利民研究員帶領團隊,選取了糖精與三氯蔗糖作為的研究對象,試圖探究這兩種代糖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之間的關系。
研究團隊連續 11 周使用代糖喂養了小鼠,并發現人工代糖的攝入顯著提高了小鼠體內的炎癥水平以及肝臟中的脂質堆積。
并且,研究人員在兩種人工代糖之外,還使用的另外一種代糖新橙皮苷二氫查耳酮(NHDC) 喂養了小鼠。與糖精與三氯蔗糖不同的是,NHDC 并不是人工合成的,而是一種天然代糖。而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使用 NHDC 的小鼠并沒有出現人工代糖組中的癥狀。這意味著,人工代糖,比天然代糖NHDC 更容易導致脂肪肝。
在進一步探究中,研究團隊發現,兩種人工代糖顯著改變了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對微生物群的分析發現,攝入人工代糖的小鼠腸道中的阿克曼菌屬,顯著低于對照組與攝入 NHDC 的小鼠。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糖精與三氯蔗糖顯著提高了細菌性炎癥促進基因的表達,卻降低了對腸道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含量。而短鏈脂肪酸的含量,正與腸道菌群的參與息息相關。
不論是真糖還是代糖,健康和快樂是每個消費者的期望,卻從來都難兼得。從本質來說,今天市面上所有的代糖也仍是一個“概念” 故事。無論有糖還是代糖飲料,它們的走紅與成功,它們對糖的認知與價值觀的輸出,無疑都體現了品牌在基于消費者心理與時代洞察的綜合判斷,借勢而上。
在代糖之勢前,消費者們仍然應該更多一點的思考和判斷,畢竟飲食只是人體攝入的必須,而營養狀況才是個體的生理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