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乃至于修道,“深根固柢”是基本上的要求。以道家修道的方法而言,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又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甚至于到了呼吸停止的胎息了。在佛家來說,這個情形是到達三禪與四禪的境界;道家則是到達了“深根固柢”,也叫做“胎息”。胎兒在母胎中不是用鼻子呼吸,是用肚臍呼吸的,也叫做“內息”,就是內呼吸。修持的人做內呼吸時,鼻孔及皮膚的呼吸就會漸漸停止。
佛家天臺宗修數息觀,數了幾千次,一直在數。我問他們是在學會計,還是學統計,還是在做生意?數息只是第一步,將外馳的心念收回來,不打妄想,歸于寧靜的一個方法。待寧靜后,就不需再數下去了,如果再數下去,又變成繁忙了。一數二隨,心良相依,心念跟著呼吸為隨,再慢慢進入第三步,呼吸心念靜止,就到達止的境界。此時,鼻孔的呼吸可以暫停,而停的時間長短,又因工夫的深淺而不同。
假如鼻息能停止到一個小時以上,大概掉到水里淹不死了,遇到烈火也不大容易燒過來,因為這時身體的氣與光放射出去,可以到達手臂伸出去的長度范圍,而擋住了火的力量。這是一種合乎科學原理的現象,不是什么神秘的事。
老子首先說明“治人事天”的道理,“治人”就是做人處世;“事天”就是修道。這個天并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自然科學中物理方面的天,而是哲學上抽象觀念的天,代表了道體,是本體的作用。
在“治人事天”上做到了“深根固柢”,自然可以返老還童,“長生久視”。
“長生久視”,又是一個大問題,是幾千年來討論紛爭,一個解決不了的道家問題。例如“祛病”是道家的工夫,起碼少病或無病,絕對健康,“延年”是活得更長久。而道家標榜的“長生不死”,這個不死的觀念有問題。死是要死,可以活得長久一點,或者活上千把年也許可能。
但正統的道家,像老子,很少說“不死”這兩個字。老子曾經說過:“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生死的機會相等,兩者都是十分之三,是平等的,不生不死也是十分之三的機會,要看各人自己的修養。他并沒有提出不死的道理來,他只說可以長生,活得久。但久到什么程度?后來的道家則說可以“與天地同體,日月同壽”。
世界上很多宗教,許多哲學、科學,也都追求生命的根源,但所有的宗教,哲學與科學,都不敢說現有的生命可以延續不死。所有的宗教,都勸人不怕死,早一點脫離這痛苦的人世,到那個宗教的天堂去;人要在死后,才可以得永生。
只有中國文化的道家,提出一個口號,不需要經過死亡這個階段,現有的生命,即可“長生久視”。不管是不是能成為事實,只有中華民族叫的口號有如此大膽,敢說現在自己的生命,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生命可經由自己維持長久。所以叫做“長生不老”之道,或“長生不老”之術。
而老子的講法,為“長生久視之道”。要注意“久視”兩個字,我們的眼睛是不能久視的,每個人的眼睛也許看了一兩秒鐘,就要眨兩三次,不能久視。真修道的人,眼睛的神光不變不退,就可以久視,乃至可以透視,這時對于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有點可能了。
根據道家的思想學說,比老子更早的黃帝所著的《陰符經》上說:“天性人也,人心機也”,又說:“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姑且以自然科學的物理現象來解說,一個人的心近似發電廠,而要用電時,則必須有插座,而人的眼目則等于是插座。佛家的《楞嚴經》所說的明心見性,其中提到“見”,由眼睛的“見”,說到理性的“見”,“見”是個實際的東西。人到夜里疲倦想睡,眼睛就先閉上,先要眼睛入睡,腦筋才能入睡,如果眼睛不先入睡,腦筋就無法人睡。人死也是眼光先落地看不見,眼神先散,瞳孔放大在先。
所謂“長生久視之道”,從來道家的解釋“久視”就是內視,等于佛家修行的觀想,道家叫做“內照形軀”。所以“長生久視之道”就是精神永遠明亮,就是見道。久了以后,因功力到了“深根固柢”,神光返照,內臟活動,甚至血液流動的情形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這時,就會知道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乃至知道毛病的程度,自己克服不了,大約什么時間可以結束,到時候就丟了這個身體走了。
因此就要知道,在工夫上如何達到“久視”才能長生,能夠長生,才能到達“深根固柢”,這個生命就在自己手中控制了。
至于說為人處世的“深根固柢”,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草率,不要任性,不要沖動,不妨慢半拍,慢一拍,必須要慎重。對一件事情,知道動因,就要考慮后果,就會“深根固柢”,以后才能“長生久視”,永遠存在,永遠看得見,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