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和加拿大,職業道德一般稱為職業倫理(professional ethics)。教師職業倫理規范主要調節教師的工作所涉及的各種關系,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教師與同事的關系等。
美國的師德規范大體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師德理想;二是師德原則;三是師德規則。這是從高到低三個不同層次的道德要求。
其一,在對待學生方面:
(1)不得無故壓制學生求學中的獨立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要允許并鼓勵學生獨立地進行活動。如果教師要對這些活動加以阻止,就要提出適當的理由。
(2)不得無故阻止學生接觸各種不同的觀點。教學中傳遞的觀點并不是唯一的觀點,教師本人對某一問題的認識也不見得是正確無誤的。因此,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接觸并接受與教材、教師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這本身反映的是教學的民主性。
(3)不得故意隱瞞或歪曲與學生進步有關的材料。對于成長中的中小學生來說,獲知自己在學習等方面的任何進步尤為重要,這樣的反饋對他們而言不僅能增強其成就感,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熱情,而且對于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不能因為自己的偏見或私利,而對這些材料秘而不宣或加以歪曲。
(4)必須做出合理的努力以保護學生不受到對學習或者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環境的影響。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種簡化或純化了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應剔除那些有可能對學生發展不利的因素,應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來加以組織和設計。教師要從保護學生的立場出發,及時觀察那些有可能對學生學習、健康、安全造成損害的因素,盡力使學生免受他們的影響。
(5)不得有意為難或者貶低學生。教師對學生應有善意和愛心,不能以任何理由故意設置種種障礙為難學生,也不能故意貶低學生。
(6)不得根據種族、膚色、信條、性別、原有國籍、婚姻狀況、政治或宗教信仰、家庭、社會或文化背景或者性別,不公正地排斥任何一個學生參加任何課程,剝奪任何一個學生的任何利益,給予任何一個學生以任何有利的條件。這與美國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相一致。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幾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都在美國有一席之地。
(7)不得利用與學生的專業關系牟取私利。相對其他職業關系而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較為特殊,二者的關系一是相對穩定,二是相互制約。第二點表現的尤為突出。一般來說,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授受關系,常常使得學生在心理上依賴教師,教師所表現出的權威意識也會使學生依從教師的指令。這種特定的關系容易導致教師借機謀取私利,這是必須加以杜絕的。
(8)如果不是出于令人信服的專業目的,或者處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露專業服務過程中獲得的有關學生的信息。
其二,在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方面:
這一方面主要指教師謀求教學職位、職稱以及在處理與周圍同事的關系時,應遵守的行為規則。這些行為規則在一定程度上與上述對待學生的行為是相一致的。
(9)不得在申請某一專業職位時故意做虛假的陳述,或者隱瞞與能力和資格相關的重要事實。
(10)不得出具不符事實的專業資格證明。
(11)不得幫助明知在品格、教育或其他有關品質上不合格者混入教育事業。因為對于那些將要從事教師職業的人來說,資深教師的推薦常常是比較重要的。
(12)不得在有關某一專業職位候選人的資格陳述上故意弄虛作假。
(13)如果不是出于令人信服的專業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露專業服務過程中獲得的有關同事的信息。
(14)不得造謠中傷或誹謗同事。
《教育專業倫理規范》是專就師德問題公布的文件,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規定也反映著有關師德的要求。如美國的《優秀教師行為守則》,就從教學行為方面對教師提出了一些道德要求?!妒貏t》包括 26 條。其中涉及的師德內容包括:
1.記住學生姓名;
2.注意參考以往學校對學生的評語,但不持有偏見,并且與輔導員聯系;
3.對學生真誠相待、富于幽默感,力爭公道;
4.要言而有信,步調一致,不能對同一錯誤行為采取今天從嚴、明天從寬的態度;
5.不得使用不能實施的威脅性語言;
6.不得因少數學生的不軌而責備全部學生;
7.不得當眾發火;
8.不得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學生丟臉;
9.注意聽取學生的不同反映,但同時也應有自己的主見;
10.要求學生尊敬教師,對學生也要以禮相待;
11.不要與學生過分親熱或過分隨便;
12 .不要使學習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
13 .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如有偏差,應敢于承認錯誤;
14 .避免與學生公開爭論,應個別交換意見;
15.要與學生廣泛接觸,互相交談;
16.少提批評性意見;
17.避免過問或了解學生們的每個細節;
18 .要保持精神飽滿,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都會影響學生的行為;
19.要利用電話等手段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
20.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要注意與行政部門保持聯系;
21.要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與我國不同,美國的師德規范注重的不是師德規范,而是師德規則。這些規則直接制約教師各方面的行為,規范著教師這樣一個特定的職業。美國在教師職前培訓中,不以師德為名專門設課,而是將教師的道德教育滲透在學校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其對學生進行的日常道德教育主要包括:
圍繞這一目標,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價值觀教育、人才教育、文明史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而其核心內容,如民主、自由、人權、個人主義等價值觀念則長期保持基本不變。
2.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公民教育。美國學校對學生實施的道德教育一般包含在社會學科里,社會學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三門課程。在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知識的同時,了解美國民族的歷史傳統和國家進步。公民教育的內容首要是了解美國的政治制度、憲法和公民的基本權利。
此外,公民教育課還包含了許多“政治觀”的教育內容,比如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宣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也是重要內容,使學生在與自己祖國的關系中形成一種“我們”的意識,并認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當一名美國人比任何其他國家的國民都好”。
道德教育。美國的道德教育課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具體包括:
第一,誠實與勇敢,這是美國人生活中一致推崇的品德。他們認為,誠實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因而具有普遍意義。勇敢包括冒險精神,這是美國人心目中一直崇尚的開拓精神。
第二,公正和正直,包括尊重所有人的價值和權利,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能與持不同觀點的人共同工作,利己不損人。
第三,自愛自律,養成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習慣,戒除各種有損于這些目標實現的嗜好。培養與家庭生活準則一致的態度。自律強調自我約束,不僅要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而且要做自己并不愿意做、但社會需要做的正當的事情。另外,還有勤奮刻苦、忠誠守信、寬宏大量等。
宗教教育。美國公立學校強調“教育世俗化”,即“教育必須與宗教脫鉤”,但是在美國龐大的私立學校系統中,宗教教育的大量內容已滲透在學科教育中,如《圣經》。
3.道德教育方法
注重正面引導。美國沒有一個全國通用或各類學校統一的德育目標和要求,不同的州、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都可根據各自的價值觀去確立德育目標。沒有專職的德育工作者,沒有統一的德育教材。
間接教育,全方位滲透。美國教育工作者認為,將道德教育有機地滲透于各科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比直接灌輸收益更大。因為這種間接方法不易使學生產生受灌輸和被強制感,從而不易引發逆反心理和意義障礙。
強調道德實踐,培養良好品德。美國大學重視開展校內外各種實踐活動來塑造學生品德、使學生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
注重心理咨詢。心理咨詢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和自助能力,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
美國師德教育的基本特點:
1.美國師德規范的形成具有地方性和行會性;
2.師德教育的要求提出以法律為準繩,各種行為規則的形成均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
3.在對師德的具體要求上,偏重于教師的外顯行為,而不是一般地作為籠統地提倡教師應具備的某些品質;
4.美國職業倫理規范條目不多,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語言(不準、不得),可見對教師的要求定調不高,少有理想主義的東西,這與我國師德要求教師作為完人和社會的楷模那種理想主義形成鮮明的對比;
5.師德教育方面不是采取直接灌輸,而是通過間接滲透的方式進行的;
6.注重師德教育的實踐性和漸進性是師德教育的又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