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淮海地區的大運河位于七段中的魯運河的南段和中運河兩個部分,處于京杭大運河的中間地段,也是最為復雜的地段,元明清三朝此段運河備受黃河的困擾。
我們此行淮海主要看了一些這段運河上的遺跡,增加了對大運河的認識。但大運河實在是太復雜了,總想弄弄清楚。在實地浮光掠影的看了一下,拍幾張照片,回來再到網上查一些資料文章,說實在的言簡意賅非常解渴的鳳毛鱗爪,很大部分還說法不一,因此所得認識也只是一些支離破碎模糊的輪廓。還望有識之士予以指正。
打開地圖你會發現,貫通南北綿延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唯有微山湖兩側各有一條運河航道,由北平行向南。湖西一條沿微山湖向南到藺家壩與不老河相匯,折向東在大王廟注入中運河。湖東一條由胡莊鎮從微山湖引出經臺兒莊與中運河相接。
這是我們在現在的地圖上大致能看到的兩條運河的走向,歷史上的面目遠比這個復雜,這之中有一個歷史變遷的過程。湖西湖東兩運河的形成實際上也反映出從引黃濟運到避黃保運的治河過程。
元朝初年的漕運基本上是利用隋煬帝時所開鑿的那條南北大運河,但這條路線,不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陸并用,很不方便。元朝定都北京,每年所需江淮一帶糧米北運,海運損失嚴重,陸運耗資過繁,急需開辟一條直接溝通南北的內陸漕運航道,因此,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也就應運而生了。
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由兵部尚書李奧魯赤主持興工開河,首先疏導了濟寧以南至徐州的泗水航道,利用泗水為運河(此時的泗水實際上早已被黃河所奪,成為入淮的水道,所以泗、黃、運同用一個水道),直通大浮橋(今徐州市北鎮口附近)。同時重點開鑿了從濟寧至東平的濟州運河。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開挖會通河,從東平北至臨清,此時的會通河是狹義上的會通河。到明永樂年間重開會通河,這時南至徐州,北至臨清,統稱為會通河。微山地區的運河就是會通河的一部分。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黃河于徐州、沛縣等地決口。越過運河,闖入昭陽湖,遂使運河廟道口一帶淤塞了30余里。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黃河又于肖縣大決口,洪水再次闖入昭陽湖,使河道淤塞,嚴重地破壞了明朝京師的漕運。于是,嘉靖四十四年到隆慶元年間(公元1565~1567年),幾經曲折,將河道由湖西洼地,移往湖東高地,即由泗水(今天的微山湖西)東遷開挖一條北起南陽,經建閘、夏鎮,南至留城,全長141里的漕運新渠(今已沒入湖中),從而解決了河道淤塞的問題,大批貨船進入新渠順利北上。但為確保運河水量充足,仍采取引黃濟運的辦法,導致新河只用了30年就被淤平了。
有鑒于此,運河不得不再次東徙,并與黃河徹底分開。運河由微山湖中的新渠東遷至湖東的泇河(今韓莊運河—中運河),供水完全依賴微山湖水,才使運道大定。新渠則被作為微山湖的泄洪道,由此保證了南北漕運暢通。泇河除部分河段是利用天然河道外,全由人工開鑿。三任河督前仆后繼,劉東星因病殉職,李化龍丁憂離職,直到曹時聘的主持下,才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順利通水。泇河的成功開鑿,不但一勞永逸地避免黃河對漕運安全的威脅,也使得黃河治理時不必考慮保運因素,因此治黃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清代人靳輔稱這次疏開運河為明代治河的最大成績。
這就是在微山縣狹長的版圖上歷史上南北流淌過的三條運河,由西至東分別是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的會通河(此段以泗水為基礎)、明嘉靖四十四年開挖的漕運新渠、明萬歷三十二年開鑿的的泇河(韓莊運河)。其不斷向東改道的目的就是閃躲黃河的水患,是由引黃濟運改為避黃保運思路改變的過程。
如今的三條運河中的湖西運河已獲新生。1958年,國家為加強北煤南運,將在古泗水、不老河的基礎上新辟運河,這就是今天的湖西航道不老河,它與韓莊運河—中運河隔微山湖相望。兩河在邳州大王廟匯為一水,入中運河南下,繼續發揮著大運河的功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中間的漕運新渠早已沒入湖中。而湖東運河的韓莊運河已沒了原有的功能。此行去了韓莊,只見韓莊閘橫亙在微山湖口,閘下為一片淺灘,如今的韓莊運河已淪為泄洪道。真是300年湖東,300年湖西。
除此我們還專門前往大王廟看了看。從邳州的王杰紀念館出來,快到運河邊時上運河右堤,沿著河堤向西北方向尋找大王廟,但我們沒有找到標志性建筑大王廟。據這里的村民講,大王廟早已拆除了。但我們看到了中運河與不老河和韓莊運河相匯結點的航道路標,這里就是地圖中所標的大王廟所在地應是無疑了。
另外,所看資料魯運河和中運河的分界點在臺兒莊,而在搜狗地圖上所標,中運河的分界點在大王廟,大王廟以北仍標為韓莊運河,不知孰為正確,留此存疑。
運河上拉沙的航船
中運河,蘇北運河,叫法不同?
運河邊有不少小型造船廠
這里應該是中運河大王廟結點,臺兒莊方向應為胡莊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