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鎮,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周莊、同里、烏鎮,似乎古鎮只存在于江南水鄉。其實在北方內陸的黃土高坡上,也完整地保存著一個風貌完整、文化內涵豐富的古鎮,這個古鎮就是磧口。
山西臨縣,呂梁山西麓,黃河與湫水河的交匯處,就是磧口古鎮的所在地。“磧”,意思是水中的沙灘,在黃河入晉后,“磧”的存在,無不意味著彎急、浪大、石多、水淺,大型船只只能拋錨收帆,停靠岸邊。歷史上大量的商船在這里轉運貨物,造就了磧口這個重要的晉商碼頭。隨著歷史的變遷,上個世紀初,磧口古鎮完成了它商品集散地的歷史使命,被人們遺忘在黃土溝壑之中。直到1989年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來磧口采風,驚呼磧口李家山村象“漢墓”,并與湖南武陵源、黃土高原并列為他一生的三大發現后,才不斷有畫家、攝影愛好者到磧口采風,磧口漸為人知。
我們10月22日從太原出發,兩車40人(第一次見到這么多人的攝影團,但車上乘坐還算舒適),中午就到達了磧口,入住福順德客棧。這是我們此行的第一個住宿地。隨后換乘當地的小面包車(山路窄,我們的大客車上不去)去幾公里外的李家山村。
李家山村的窯洞民居非常有特色。風水師認為李家山地形似鳳,所以又叫鳳凰山。該村的建筑主要分布在“鳳首”和“兩翼”地帶。李家山村的住宅以窯洞式建筑為主,依山勢而建,從山底一直建到山頂,一氣呵成,形成了立體村落。每一家的屋頂便是上一家的院子。不過,每家每戶是相通的,由很窄很陡的石頭路連接。
正如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所說,李家山村從外部看像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確實,這樣的村子,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找到。
層疊式窯洞是李家山村最具特色的建筑,我們大多數情況下是站在高處以平視或略帶俯視的角度來拍攝窯洞建筑群。
秋風秋雨里的李家山村,具有一份特有的滄桑與荒涼。這里的石雕石刻等建筑細節曾是晉商富有的象征,但往日的繁華消失之后,尤其當前年輕人都出去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許多窯洞已經棄用,山村顯得有些落寞,給人一絲傷感。
由于不斷有游人前來,村里人利用窯洞建了不少農家樂。但現代的招牌,新帖的對聯、大紅的燈籠都掩飾不了古老的磚墻和剝離的泥土,這份古老揮之不去。
許多窯洞已經廢棄,但也有新的窯洞在建設中。
或許是因為雨天,村子里人很少,但只要是院門開著,你就可以進去觀望,主人都會笑臉相迎,你要拍什么,他也會介紹一二,我們感嘆這里的民風淳樸。
離開李家山回到磧口鎮,我們就前往黑龍廟。黑龍廟是磧口的標志性建筑,也是磧口古鎮中心的一個制高點。廟內香煙繚繞,站在廟前,可以遠眺黃河的氣勢,近觀湫水的曲折,俯瞰古鎮的全貌。
10月23日清晨,我漫步在古鎮上。此時的古鎮完全沒有當年的輝煌,反而有些蕭條而寧靜。街道上行人稀少,懶散的小狗在巷口打著瞌睡,門面凌亂的商鋪似乎還沒有開門,古舊的寺院和攝影家協會的招牌給人以時空錯亂的感覺,勤快的大媽在清掃樹葉,睡眼惺忪的少女在等待早飯,享受著早起第一支煙的大媽完全無視我們的鏡頭。只有熱氣騰騰的食肆以及沿街叫賣的菜販為古鎮帶來些許生氣。
早飯后,我們來到西灣村。西灣村是當時巨商陳家的家屬宿舍,所以又有“陳家大院”之稱。西灣村的建筑風格很特別,整個村落以體現金、木、水、火、土的五條石砌街巷將40余座宅院連為一體,四周以高墻圍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城堡式封閉空間,僅在南向留有三座大門,寓意天、地、人,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體現。
村落的主體部分位于兩座石山之間,中為30度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其上,層層疊置,空間和平面布局豐富多彩,每一層的屋頂是上一層的院子,最高處可達六層。不過由于年代久遠,在抗日時期遭到日寇破壞,現在好多院落已經破損棄用。
一天多的游覽很快就過去了,最后說一點觀后感:磧口的風景或許不是十分出彩,但如果你對磧口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這里獨特的黃土高坡風光一定會深深地吸引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