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A、B面(2)
剛走到里屋門口,就看到了新漆過的地板上,赫然躺著一只摔碎的玻璃花瓶。兩歲半的小兒子,一手拿著積木,一手摸著腦袋,兩眼盯著打碎了的花瓶,一臉驚恐地站在離花瓶不遠的地方。
孩子他媽徑直走到兒子身邊,厲聲問道:“花瓶是怎么打的?”她一向信奉“慣子如殺子”,力主對兒子要嚴加管教,對小胖小從不慣著。見兒子“安好無損”,她那懸著的心立馬放了下來,心思很快轉到心疼那只打破的花瓶上。
小胖小抬起小臉看著媽媽,眼神怯怯地并沒立即答話。
媽媽知道他害怕了,壓低聲音又追問了一遍:“花瓶怎么打的?”
小胖小這才小聲地說:“笨笨……”
媽媽環視了一下四周,并沒有發現小花貓的影子。她懷疑小胖小因為害怕在說謊,這回可真的有點生氣了。
“笨笨?它也沒在屋里啊!”
“是笨笨……”,小胖小又重復了一遍,只是那聲音更小了,眼里也涌出了淚花!
我趕緊當起和事佬來,一邊說“打就打了吧,碎碎平安嘛!”一邊拿來撮子和掃帚,把碎玻璃片和殘花敗葉收拾出去。
孩兒他媽可沒就此罷休,她見孩子要哭了,就把他抱起來,一起坐到床邊,耐心對兒子說:“做錯了事一定要敢承認,只有誠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媽媽只喜歡敢承認錯誤的孩子,不喜歡做錯了事還不承認的孩子。咱們小胖是好孩子,記住,以后做錯了事要敢承認!你要是敢承認,媽媽能愿諒你;要是不敢承認,還把責任推給別人,那和說謊沒什么區別,不是好孩子應當做的,媽媽不能愿諒你;只有你敢承認了,媽媽才會不生氣了,才能再喜歡你。”
說到這兒,她把小胖小放下,站起身,又補充一句:“好好想想吧,媽媽希望你做個好孩子!”小胖小仰臉看著媽媽,默默聽著,大眼睛一眨一眨,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孩兒他媽急著擇完剩下的那點芹菜,從里屋走了出來。
一場風波暫時平息,屋里屋外又安靜下來,我又回到外屋去看我的報紙。沒想到,稍過片刻,“叭!”里屋又傳來一聲脆響,小花貓也使勁叫起來,從紙箱里沖出來,朝發出聲響的地方跑去。我和孩子他媽也都放下手里的東西,趕緊奔向里屋。
小胖小見了我們,馬上指著地板上的又一攤碎玻璃,高聲報告:“這個杯子是我打的!我是好孩子!”
孩兒他媽有點兒沒反應過來,不解地追問:“你怎么打的?你也沒有喝水啊?”
兒子神氣十足地說:“我拿起杯子,一摔,就打了!”
我更加疑惑不解,追問道:“你這是為啥呀?”
他提高嗓門回答說:“我是好孩子。我想讓媽媽喜歡我!”一副自以為很有道理的樣子,因為心里著急,說話很快,小臉都有些憋紅了。
原來如此!我們倆相視無言,一時語塞,實在有些始料不及。
望著一臉稚氣的小兒子,我們心里都明白了,剛才那只花瓶不是他打的。錯怪了孩子,孩兒他媽心里肯定不好過。我對她說:“你去做飯吧,我來和他說。”
把她支走后,我首先表揚了兒子:“你打了玻璃杯,能主動承認,是個好孩子。”接著又告訴他:“花瓶打了,我們不該怪你。那不是你打的,爸爸、媽媽知道了,不會再生氣了。錯怪了你,我們向你道歉。可你故意打碎玻璃杯,這可就不對了。杯子是用來喝水的,我們一人一個,你故意打破了一個,要用時就少了個,是不是呀?”
兒子一直在認真地聽,聽我這么一問,立即點了點頭。我又接著說:“你看,碎玻璃很容易傷著你的手,要是把手弄破了,爸爸媽媽會很心疼,是不是就更不好了?”他又贊同地點了點頭,還低頭看了看自己的小手,好像真的弄破了、弄疼了似的。
“你本想做好孩子,結果倒沒有做成,錯在哪了呢?”他瞪大眼睛盯著我,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放慢了語速,耐心地告訴他:“做了錯事,要敢承認,才是好孩子;不做錯事,少做錯事,更是好孩子。兩件事放在一起,還是首先要不做錯事、少做錯事。然后才是,萬一不小心做錯了事,要敢承認,做個誠實的好孩子。”
兒子聽到這里,似乎明白了,胖胖的小臉上竟然露出一絲不好意思的笑容。“唉,他才二歲半,這小腦瓜里剛才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想到這兒,我也沖他笑了笑。
媽媽去做飯了,爸爸也在外屋,只有笨笨在里屋陪我玩。我想玩搭積木,笨笨老是搗蛋。我揮手打了它的小屁股一下,它一下子竄到了高低柜上。“叭!”花瓶被它碰掉,落在地板上摔破了。
笨笨發現闖了禍,悄悄逃跑了。媽媽、爸爸聽到響聲走進來,我有點害怕。媽媽問,花瓶是怎么打的?我還真不知怎么回答,心里更害怕了。我怕他們說花瓶是我打的,想告訴他們是“笨笨”竄到高低柜上碰打的,一緊張就說不出來了。媽媽抱起了我,可她生氣了,我能感覺到。媽媽說,做錯了事,承認了才是好孩子。她一定以為我做錯了事不敢承認,不是好孩子,不喜歡我了。
可我是好孩子,做了錯事也敢承認。那個花瓶不是我打的,我才沒承認。唉!花瓶要是我打的就好了,我承認了,媽媽就不會生氣,就會喜歡我了。我知道媽媽只喜歡好孩子,我想讓媽媽喜歡我。她讓我好好想想,那我怎么辦呢?……啊!這兒有玻璃杯,我把它打了,敢承認,我就是好孩子了!我拿起玻璃懷,使勁向地上一摔,杯子打破了。等媽媽一走進來,我立馬承認是我打的,媽媽一定會夸我是好孩子!
媽媽沒有夸我是好孩子,什么也沒說就走了。媽媽又生氣了,我不是承認打了杯子嘛,怎么還不喜歡我呢?爸爸講了很多道理,好像我又做錯了——把玻璃杯打了是不對的;故意打了更不對,好孩子不能做錯事情,那怎么才能不做錯呢?什么叫“萬一”?做錯了要敢承認,“笨笨”打了花瓶,它是“萬一”做錯的嗎?它要不要承認錯誤呢?我得讓它承認錯誤……我和它都承認了錯誤,媽媽就不生氣了吧?我不想讓媽媽生氣,我想讓她喜歡我……
A面
兒子見我笑了,對我說:“爸,我想去找‘笨笨’,讓它也承認錯誤……”
我心里清楚,今天這事得先怪大人,跟他講更深的道理,他還小,還早點。就說:“好,去吧!告訴它打了花瓶,不能跑掉;以后,看好它,別讓它到處上……”說著趕緊又去拿來撮子、掃帚,把地上的碎玻璃趕快掃走。然后,去他媽那邊看看,菜摘完沒,氣消了沒。我講的道理不能說不透,可小家伙好像還有心事,沒跟我說。我知道,解鈴還需系鈴人,解開他心里的疙瘩,還得靠他媽。
孩子他媽已經摘完了菜,洗出來正準備剁餡。房間不大,我跟孩子說的話,她都能聽到。她是個聰明人,只要一冷靜下來,肯定能想明白。
“看來今天都是我的錯。”我還沒跟她說什么,她自己先開口了,不過聲音很小,只有我能聽到。
“看來,教育兒子的學問還真挺大,道理講深了不行,講淺了也不行,沒弄清事情的真相就亂講更不行。”
“可不,你對他講:做了錯事要勇于承認,承認了就是好孩子,這不錯;但這不夠,這只是一個方面。沒想到吧,你這個當媽的,先犯了主觀主義錯誤,冤枉了你兒子,又用片面的教育,誤導了孩子。結果,他為了當個好孩子,故意把你的玻璃杯給打了,反倒做了錯事。”
“你當時怎么不提醒我?凈事后諸葛亮。”孩子他媽不服地反問我一句。
“啊,別誤會,我當時也以為是兒子闖了禍,我剛才都向他道歉了。”
“你總是對的……”
“哪里,哪里……我這不是也在總結教訓嘛。總之,今天的事,真不能怨兒子。我們不能要求他小小年紀自己去悟出全面的道理。如果我們給他講做了錯事要老實承認之后,再講明好孩子首先要不做錯事,盡量少做錯事,他就不會片面理解怎么做一個好孩子了。”
“那倒是呀!好了,我記住這次教訓了:教育孩子,不僅要講道理,還要講得全面,省得他理解起來又出偏差。”
“好啊,這場風波還是有收獲的。餡我來剁,你去看看他吧!小家伙好像還沒全想通,得你再去‘收收秋’!”
B面
爸爸走了以后,我找到了“笨笨”。它好像把打碎花瓶的事給忘了,又跳到了高低柜上。
“笨笨,下來,你不是好孩子……”它“喵”“喵”地叫著,不肯下來。我很生氣,“你再不下來,我不和你做朋友了……”它瞪著眼睛看著我,身子在柜子上移動著,就是不肯下來。我再不理它,又埋頭起心事來:媽什么時候能理我呢?會不會不再喜歡我了?都怪它……笨笨突然竄下來,又逃跑了。啊,是媽媽來了。
媽媽走進里屋,坐到床邊,叫我:“小胖,過來,媽媽有話跟你說!”
我最怕媽媽不理我,早盼著媽媽叫我,趕緊移動腳步,乖乖地站了她的跟著
“爸爸剛才跟你說的話,你聽明白了嗎?小胖今天犯了幾個錯誤啊?”
我點點頭說:“兩個!”低頭沒敢看媽媽的臉,兩只手不停地撕扯著衣角。
“哪兩個?”
“沒看好‘笨笨’,它打了花瓶。”
“還有呢?”
“我打了玻璃杯。”
“而且是故意打的……”媽媽提高了聲音,生氣地補充了一句。我害怕了,眼淚流了出來。
媽媽見了,嘆了一口氣,一把我拉到她懷里,放低聲音、和緩地說:“你爸剛才跟你說了,做錯了事,能主動承認,是好孩子。可是,做錯了事總是不好,不做錯更是好孩子。”
我仰起臉看著媽媽,聽得更認真了。唉,媽媽眼圈紅了!媽媽怎么哭了?我想問,又沒敢問。
媽媽又說:“你打了玻璃杯,是不對的!可這也不能全怪你。‘笨笨’打了花瓶,是媽媽沒問明白,見笨笨沒在屋,就以為你說謊了,一個勁地給你講,‘好孩子做了錯事,一定要敢承認’,是媽媽誤導了你。以后再遇到這樣的事,你要敢跟大人說清楚,敢說清楚也是勇敢,也是好孩子!”
媽媽眼里的淚流下來了,我伸手去幫媽媽擦,媽媽笑了,低頭親了我一下,接著說:“好了,你是好孩子,媽媽不生氣了。你自己玩吧,媽媽給你包餃子去。”說著,站起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