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力花在陪孩子體驗多彩生活、和孩子共同獲得快樂的活動上,同樣能達到對孩子啟蒙的目的。畢竟,孩子是家庭的,最該對孩子負責的是父母。
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越演越烈,盡管各級教育部門出臺文件堅決禁止,但依然難以遏制,社會上各種名目的學前班更是有增無減。
過度的學前教育讓三四歲的孩子便背上了學習負擔,有的孩子還沒上學就產生了厭學情緒,更制約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去除這一頑疾,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
有需求就有市場,學前班并不是孩子成長的需求,而是家長的心理需求。很多家長是擔心別的孩子上學前班,學了算數、認了很多字,自己的孩子如果不上,上學就比別的孩子落后,便隨波逐流了,盡管有人說自己是被逼無奈,但也是自愿行為。所以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理性面對學前班是問題的關鍵。首先認識學前班的真實目的,不給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掙你錢的機會;二是權衡對孩子的利與弊,讓孩子活在當下,而不被未來不確定的因素所左右;三是把精力花在陪孩子體驗多彩生活、和孩子共同獲得快樂的活動上,同樣能達到對孩子啟蒙的目的。畢竟,孩子是家庭的,最該對孩子負責的是父母。
幼兒教育小學化、學前班屢禁不止,與學校對孩子的評價標準扭曲也不無關系。一些學校在新生入學時就對孩子進行知識考核;老師總是喜歡沒教就會的學生;甚至有的學校把一年級的課都省略了,認為孩子在幼兒園或學前班學過了。這就給學前班的拓展留下了相當大的空間,而家長想不讓孩子上都難。這種狀況必須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加強監督和治理徹底改變。
禁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實質上是反對那些不科學的、急功近利的學前教育。幼兒園需自律,按照教育規律和孩子特點進行啟蒙教育。政府部門應加大管理力度,嚴格社會教育機構的準入門檻,堅決取締對以營利為目的、忽悠家長、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學前教育機構。
學前階段是兒童發育、成長的黃金期。讓孩子從提前學習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童年還給孩子,將為他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作者:關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