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昨晚睡前翻看小視頻,看到黃執中在《奇葩說》中慷慨陳詞:
能賺錢,就意味著你能為別人提供價值;能穩定地賺錢,就意味著你能為別人提供穩定的價值;而要能穩定地賺大錢,就意味著你得不斷思考該如何為別人提供更多。這個過程,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獲得意義與熱愛、培養溫柔與關懷、建立自信與尊嚴最主要的來源。它不只是眼前的茍且,它,就是詩與遠方。
早就知道,賺錢是好事,但能與“詩與遠方”聯系在一起,也算是對那些不想好好工作,只想著“詩與遠方的”的人的諷刺。
為什么要賺錢?這似乎是個爭執不休的話題。
我的兩個鐵哥們也是這樣,一個是成功人士,一個是落魄小畫家,我們三個人只要到了一塊,他倆個就開始唇槍舌劍,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有錢的哥們說:“不是說有錢有多成功,但有錢了,起碼能保證家人生活無憂。”
畫家哥們說:“難道我讓家人餓死了?”
有錢的哥們說:“有了錢可以做很多善事。”
畫家哥們說:“別說這個,我雖然沒錢,也給橋下討飯的錢。”
但有一次,有錢的哥們說:“既然這樣,今天聚餐我不買單了,你來,怎么樣?”畫家哥們一拍胸脯,說:“兄弟我雖然沒錢,但一頓飯還是請得起的。”
但最終,畫家哥們還是慫了,因為那頓飯要是他買單,下月的生活費可能都沒有了。
喝得有點多的畫家哥們最后說:“其實,我是不愿意參加這樣的聚會的。但一想,我們三個是最好的哥們,從小撒尿和泥長大的,如果不來,這世上還有什么可以維系的關系?”
有錢的哥們說:“所以,五年前我們就說好了,既然是好哥們,就不要考慮其他的,什么請客AA制,那些外國人的玩意暫不學,咱們就遵循一個原則:在聚會這天,誰的錢多,誰就買單。后天再聚,有錢的那個破產了,就重新看誰更有錢。我覺得,在哥們之間,這是最高級的公平狀態。不然,還叫什么‘哥們’?”
有錢哥們說了一大堆,最后留下的印象只有四個字:有錢真好。
孫中山先生也有過類似的感慨。
當年孫先生要回國就任大總統,出發前找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借錢,因為“如果不保證在一周之內給我借到500萬元,我當了總統也只好逃走。”
后來,還是上海商人資助了700萬兩白銀,幫助他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開創了歷史新紀元。
如果沒錢,新政府將寸步難行。
有一次,一個并不算很鐵的朋友找我借錢,他的兒子要動手術,但借遍了親友也沒湊齊。
當時,我不在家,回到家的時候,發現他手里拿著張愛玲的《半生緣》在沙發上哭,我老婆正在勸他。
原來,他看到了書中的一句話:“中年以后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為什么會感到孤獨?為什么感到壓力?為什么要依靠別人?答案只有一個:沒錢。
男人總是愛說女人現實,總喜歡問“有車嗎、有房嗎?”但反過來想,如果你一無所有,沒有能力給家人幸福,那個素昧平生的女人憑什么嫁給你?結婚不是搞慈善,“秦晉之好”的基礎,就是要使對方覺得你可以依靠。
有項調查表明:婚姻里80%—90%的爭吵都是因為錢。可見,錢對于維系婚姻的滿意度不言而喻。
還有“久往令人厭,貧來親也疏”的古語,也是很有道理的。人微言輕都身有體會吧?即使家族聚會研究一點小事,也還是有錢的族人站起來說話,其他人只有附和的份。如果低層的人站起來發言,別人鄙視的眼神,比刀子刺傷還要痛入骨髓。你之所以在任何場合成為別人嘲諷、鄙視、甚至是羞辱的對象,還是因為那兩個字:沒錢。
對此,郭德綱在其相聲里也有過感嘆:“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親人骨肉;有錢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不僅在生意場適用,在“朋友圈”也很適用。
別以為你們是朋友就可以任意場合都站出來說話,須知,因為你損害了有些人的顏面,以后有事也不會通知你了。因為有你沒你,事情都能解決;你到了,可能反而讓人覺得不快,無法融洽地處理問題。
所以,對于看不起你的親戚,就不要湊上去“熱臉貼冷屁股”;對于有錢人聚會的酒局,即使接到通知也要推脫不去。但對于我哥們那樣的有錢人,就要珍惜,不要因為哥們鐵,就不分場合地爭論“錢乃身外之物”。即便真的如此,也是在先有錢的基礎上,沒錢人說這話,那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別騙自己了,兄弟,當今社會,沒錢,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喜。
如同魯迅先生所講:“有銅臭味的人是真實的,而銅臭味太重的人是腐爛的。”
所以,“有銅臭味” 是正常的,只要不是利欲熏心,成為錢的奴隸,你就是一個真實可靠的人。
兄弟,雖然苦的時候你躲在角落里哭,但我要說:你拼命掙錢,靠自己打拼一片天空的樣子真的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