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
從幼兒時期開始孩子就展現(xiàn)了很強的模仿能力,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作為父母,也不可能時時刻刻管束孩子。但是為什么有的父母能教養(yǎng)出更出色獨立的孩子?
這就源自榜樣的力量。只有父母時刻反思,有什么問題從根源找解決辦法,才是最好的辦法。
有人說:養(yǎng)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你催他、唬他、拉他、扯他都沒有用。唯有放慢腳步、調(diào)整自己的腳步,來適應蝸牛的步伐,這場散步才有意義。
對于父母來說,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很多家長,經(jīng)常因為自己孩子寫作業(yè)太慢,擔心他的學習進度以及能否學得進去。一到假期,就在孩子屁股后面催作業(yè),一直催到開學的前一天晚上。
說實在的,如果孩子不上心,催也沒用,下次還得催。寫作業(yè)這事,真不能怨孩子。
問題的根源還在父母這邊。為何?
上面也提到了,孩子自幼兒開始,就具有模仿的能力。如果嫌棄自己的孩子做事拖拉,父母反思自己是否在孩子幼兒時期已經(jīng)做好了榜樣力量并且從小教會孩子珍惜時間了呢?
拿培養(yǎng)孩子同理心這個能力舉例。培養(yǎng)孩子同理心,不僅是讓孩子更好地與父母、朋友、老師相處;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同時,也是父母學會更好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也是父母自律并且做好榜樣的時候。如果孩子沒有同理心,父母會反思:自己有沒有同理心,然后是否教孩子擁有同理心?
所以,在生活里,當父母與孩子在步調(diào)上出現(xiàn)“時差”時,首先該停下來反思的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