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權限
- 40
- 積分
- 713
- 注冊時間
- 2005/7/15
- 最后登錄
- 2010/10/8
- 在線時間
- 63小時
- 精華
- 4
- 日志
- 0
- 主題
- 0
- 帖子
- 494
高級用戶, 積分 713, 距離下一級還需 287 積分 | 劉渡舟醫話 --- 水證論(上)
"水證",指的是因于水邪傷人所致的各種病證。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佛經>言人稟四大而成形(即地、水、火、風),(內經) 言人稟五行而生(即水、火、木、金、土)。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二重性,有其用,亦有其害。今爰引<傷寒論> 和<金匱要略>兩書中的有關水證之文,并參以已意,試論如下。
第一節 水證的形成
水為有形之邪,其性寒冽,最傷陽氣。水在人體的新陳代謝,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考本文之義,是指臟腑氣化對水液的代謝而言。
水先入于胃,藉胃氣的腐熟之功,使水液游行于下,并攝取水之精氣而上運于脾。
夫脾與胃相表里,而又能為胃行其津液,故脾又將水精而上歸于肺。
歸肺之水精,處于上升的階段,故稱"地氣上為云"。
水至高源,又藉肺氣的呼吸與"通調",才能或散或降,而潤澤周身。
所謂"通調"指肺有通達,調節三焦水道的功能。
使水津或向外宣發叫"浮",或向內下降叫"沉"。
若與上述的"地氣上為云"對照,這個階段則叫"天氣下為雨"。凡下行之水,最后必歸于腎,藉腎的氣化功能,又使水之清者,上升于肺;水之濁者,則下輸膀胱, 或蓄或瀉,以為生理之常。"
這就不難看出,水的代謝,是由胃?脾,肺?腎?三焦等五經之氣;經過升?降?浮、沉的生理運動,方成其為"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的新陳代謝作用。
如果"五經"之氣化失調,則使司水之功能受到障礙,尤以陽氣不能化陰,氣機不能行水之故,則使水的代謝,不能順利進行,因而構成氣寒水凝,或流溢失序,或上冒清陽,水之氣為寒,寒為陰邪必犯陽氣,因此,水寒浩淼難制,在表在里,沿三焦以為害,干是各種水證逐次發生。
"水腫",腫之由于水氣者。<靈樞?水脹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 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素問?氣厥論》 曰:"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 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水熱穴論〉"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干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水腫為脾、肺,腎三臟之病變。蓋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化于氣,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若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乘;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于脾,則肌肉浮腫;傳入于肺,則氣息心急。分而言之,三臟各有所主;合而言之,則總由火氣衰微,腎中之氣不能化,故水道不通,溢而為腫。
第二節 水氣病脈證并治
《金匱?水氣病脈證篇》:"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
"又"趺陽脈當代,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則胸滿短氣。趺陽脈當代,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又"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
又"失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腫,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又"水病脈出者死。" 以上援引 (金匱) 對水腫病的脈診、色診,問診以及預后不良之診,對指導臨床意義非凡。
水氣病可分為四種類型:風水,皮水、正水,石水。至于五臟之水氣,可列入正水, 石水之范疇。
水腫病邪實而正不虛的有三種治療方法:即發汗,利小便與攻下之法。這就是 <內經> 說的"開鬼門, 潔凈府"的治療原則。
一、 風水
風水由干風邪侵襲肌表,故脈來而浮;若衛氣虛不能固表,則脈浮軟而見汗出惡風之證;榮衛之行澀,水道不利,而水濕滯于分肉,則身重而懶于活動。
[治法]: 疏風益衛,健脾利濕 [方藥]: 防已黃耆湯 防已一兩,甘草半兩 (炙),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 (去蘆),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差。
如果風水而一身悉腫,脈浮,惡風,反映了風邪襲于肌表,肺氣之治節不利,決瀆失司,水溢皮膚,故一身悉腫。風邪客表則惡風,氣血向外抗邪故脈浮;風性疏泄可見汗出;汗出則陽氣得泄,故身無大熱。
此證治以越婢湯,宣肺以利小便,清熱以散風邪。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 炮。
方中麻黃宣肺以利水,石膏清解郁熱以肅肺氣之下降;甘草補脾以扶正;姜,棗調和榮衛以行陰陽。
以上兩證,雖同為"風水"而有虛實之分(亦如桂枝湯和麻黃湯虛實之分)。審其虛者,則用防己黃耆湯,一定抓住"身重汗出惡風"的主證; 審其實者,則用越脾湯, 一定抓住"脈浮、惡風,身腫不渴"的主證。
對水腫發作時需要察其部位而治之。才能達到"因勢利導"使水邪乃服。仲景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凡腰以上腫,多因風寒濕邪,侵于肌表,閉郁肺氣,水濕停留而成。故治宜宣通肺氣,開發毛竅,使在外之水從汗液排出;腰以下腫,有虛有實;虛者為陽氣不足,不能化氣行水而使水邪停居于下; 實者為水濕之邪停留于下而為水腫,但其人正氣不虛?脈沉而有力,兼見小便不利,以及腹部脹滿等證。
腰以上腫,發汗當用越脾加朮湯 (即越婢湯加白朮四兩);腰以下腫,而陽虛氣寒,小便不利當用真武湯;脈沉有力而小便不利者,當用牡蠣澤瀉散(牡蠣、澤瀉、枯蔞根,蜀漆、葶藶,商陸根, 海藻各等分,異搗,下篩為散, 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水之去路有二: 在表者發汗,在里者滲利,因勢利導,使水氣得去而愈。但臨床所見,也有腰以上腫,而內滲于里;腰以下腫,而外溢于表,以致肺氣不宣,腎氣不化,大氣不轉。如此則可變通其治:如以發汗去其表邪,又要兼用滲利,務使在里之水可以盡去;
腰以下腫,既要滲利,又應"提壺揭蓋"開其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利, 則水邪方能盡去。
發汗與利小便為治水兩大法門,此外對于正虛者又有溫陽化氣,健脾運水、扶正散邪、益氣固表等法。應變通選用而不拘于一格。
二. 皮水
皮水是由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阻塞中焦,故腹中脹滿;肺氣虛則不能通調三焦,以致水濕停留,故下肢踝部浮腫,按之沒指,為水性潤下之征。
皮水之脈浮與風水同。但無惡風身痛等證為異。
皮水治法: 皮水脈浮為水在表,因勢利導而發其汗,可用越婢加朮湯。
如果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可用防已茯苓湯主之: 防已茯苓湯: 防已三兩, 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尤怡認為"皮中水氣,浸淫四末,而壅遏衛氣,氣水相逐,則四肢聶聶動也。防已,茯苓善驅水氣,桂枝得茯苓,則不發表而反行水,且合黃耆、甘草助表中之氣,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三、 正水
正水是由于脾腎陽虛,不能氣化以蒸發水濕之邪,以致水停于里而不行,故腹滿而脈沉遲。
水多則外溢而身體浮腫;
水氣上迫于肺因而作喘;
若水凌干心陽,則身重短氣不得臥;
火不溫腎,水寒下控其人則陰腫而煩躁不安;
若水邪侵肝,氣機被阻,故脅下與腹作痛。
肝之疏泄功能乖戾,其氣時而上沖,時而下降,水液隨氣上升,則時時津液微生;
水液隨肝氣下降,則小便續通; 肝病犯脾,不能運化水濕,所以腹部脹大;
如果水邪侵脾,脾失轉輸之常,不能升清降濁,水濕聚中,流于四肢,故腹脹大,四肢苦重難于活動。
脾為水困,津液不生,氣亦不足,故見口渴、少氣。
脾不散精于肺,肺不通調水道以行決瀆,故小便難;如果水寒之邪盛于下,腎陽衰弱,不能溫化水氣,水氣增多,故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也。腎陽不溫陽氣不充, 故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 陽氣不華于上,其面反瘦。
五臟水邪, 因其生理各異,故病理與證候而不相同。然而五臟水邪為病,其中肺,脾,腎三臟陽氣之虛衰,不能行氣化津而使水邪內停則是它們的共性。
因此,在治療中總以通陽化氣,消陰利水之法實為上策。
后世醫家,將水分為陰,陽兩類,陽水為熱為實,治以驅邪為主。
如水氣逼肺而作喘,通調不利而小便短澀,治用蘇葶丸(蘇子, 葶藶) 或沉香琥珀丸(苦葶藶子, 郁李仁、防已,沉香、陳皮、琥珀、杏仁、蘇子,赤苓,澤瀉、麝香)。
若通身水腫,二便不利,脈來浮滑,其人體力不衰者,可用疏鑿飲子外散內利(椒目、赤小豆, 檳榔、 商陸、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澤瀉);
如果形氣稍差,或年老體弱之火,則用外散內利兩解之法,如茯苓導水湯最為理想(澤瀉,茯苓、桑皮,木香、木瓜, 砂仁、陳皮、白朮,蘇葉、大腹皮、麥冬,檳榔)。
陰水為寒為虛,如果大便溏薄,畏寒氣怯脈軟肢冷者,宜用溫補之法,如補中益氣湯(人參, 黃耆、炙甘草、白朮、陳皮、升麻、柴胡、當歸, 生姜,大棗);
或用實脾飲 (白朮、茯苓、炙草,木香, 木瓜, 附子, 檳榔, 草果, 干姜);
如果脈沉面黧,小便不利,心悸, 頭眩、背惡寒者,可用真武湯(附子,白朮,生姜、白芍, 茯苓)。
如果尺脈沉遲,或見細小,小便不利;,而又腰酸腳弱者,可用金匱腎氣丸緩治為上。
清人吳謙有外治之法,其中的"貼臍琥珀丹"頗具巧思,用之多驗 (巴豆去油 12克,輕粉6克,硫磺3克,研勻成餅。先用新棉一片布臍上,內餅,外用帛縛; 時許自然瀉下惡水,待下三, 五次后,去掉藥餅,以粥補住。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餅可救三, 五人)。
吳謙認為腫脹之病,"屬虛寒者,自宜投諸溫補之藥,而用之俱無效驗者,虛中必有實邪也。欲投諸攻下之藥而又難堪,然不表之終無法也。須行九補一攻之法,是用補養之藥九日,俟其有可攻之機,而一日用瀉下之藥攻之。然攻藥亦須初起少少與之,不勝病漸加之,必審其藥與元氣相當,逐邪而不傷正始為法也。其后或補七日,攻一日;補五日,攻一日; 補三日, 攻一日。緩緩求之,以愈為度。"
余在臨床, 治此病頗能體會吳氏用心之苦,因而勤求搏采,對腫脹水癥,如用補藥無效而又不能峻攻時,愛用自制方,名曰"白玉消脹湯"甚佳(茯苓 30克,玉米須30克,白茅根30克,抽葫蘆12克,冬瓜皮30克,大腹皮10克,益母草15克, 車前草15克,土元l0克,茜草 10克,川楝 10克,延胡 10克,紫苑10克, 枳殼 10克) 此方通氣行水,活血助疏,上利肺氣以行治節,下開水府而暢三焦。雖亦有逐邪之力,然無傷正損人之弊,施諸補藥以后而腫脹不減者用之,每獲良效。
水腫是一個病狀,有許多原因可以引發,如肝硬化腹水,腎炎病的水腫,心臟病水腫,營養不良水腫等,則實非本文所能全部概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