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究竟有沒有殺掉阿云?一個小姑娘的案子如何牽扯到皇帝的?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宋史》記載,熙寧元年,登州有一個名叫阿云的小姑娘,母親剛剛去世還在服喪期間,家里的其他長輩就安排她和一名韋姓男子訂婚了。
但是,阿云并不想嫁給這個男子,因為“惡韋丑陋”——也就是覺得韋姓男子太丑陋了,所以趁著該男子熟睡之時,拿刀連砍十多次。但是因為體弱膽小,只砍斷了男子的一根手指。
官府很快就抓住了阿云,阿云也招供了一切。
此案簡單么?非常簡單,事實清楚,按律判罰就行了。但是,到底該怎么判呢?
知縣不用翻看刑律就知道,這是典型的“謀殺親夫”,按律當斬。于是,知縣迅速匯總資料,按照程序送到了知府手中。
登州知府許遵,是個負責任的官員,而且辦案經驗豐富。拿到這個案子的文書之后,許遵立刻察覺到了不妥之處。按照宋朝習俗,母親服喪期間,是不可以婚嫁的。所以,阿云與韋姓男子的婚約本身就不合法,兩人不可以按夫妻論,也就不存在“謀殺親夫”了。
許遵將案件文書和自己的意見一同送到了審刑院和大理寺,這些長期和各類案件打交道的官員,立刻批駁了許遵的判決,以阿云“違律為婚,謀殺親夫”判其絞刑。
“謀殺親夫”這種有違禮法的事情,絕對不可以姑息。但是許遵這個人,偏偏不給審刑院和大理寺面子,繼續上奏:阿云在縣官傳喚之時,能主動交代犯罪事實,應該算自首,該減輕刑罰,不能判死刑。
但是,刑部、審刑院、大理寺,都堅持阿云必須判死刑,因為按照宋代法律,“諸謀殺人者,徒三年;已傷者,絞;已殺者,斬。”所以,不管阿云是不是謀殺親夫,她圖謀殺人并且已經傷害韋姓男子的事實,足夠判她絞刑了。
但是,一個母親剛剛去世、不愿嫁人的小姑娘,真的有必要判死刑嗎?
許遵認為死刑太嚴重了,更重要的是在這之前宋神宗曾經發過一道手諭,明確指出犯人在官員用刑前如實招供,視為自首,可以減輕刑罰。
皇帝都這么說了,你們還折騰啥,非要殺了這個可憐的小姑娘才行嗎?但是,刑部大理寺的官員們,才不去管阿云可不可憐,他們只相信大宋律法,就算皇帝認為算自首,沒寫進宋朝律法的,就不算數。
所以,大理寺的官員們頂住壓力,堅持判阿云絞刑。
萬萬沒想到,許遵此時被調回了京城,擔任大理寺卿。這下好了,許遵說的算了,直接改判阿云案——但是大理寺等其他官員都不服氣,把這事兒鬧到了宋神宗這里。
宋神宗通過許遵了解了來龍去脈之后,也覺得非常為難。這么小的一個案子,而且事實清楚,怎么就鬧到了皇帝面前呢?宋神宗明白,這正是他最頭疼的地方:官員們執著于祖宗禮法,不愿做一點改變,但是北宋已經連年財政虧空,地方上賦稅嚴重導致暴動造反……這么一點小事都要鬧這么久,更何況大事?
宋神宗是期望改變現狀的,所以,聽完許遵的陳述之后,他找來了當朝最重要的兩人大臣談論,這兩人就是王安石和司馬光。
王安石主張變法,自然非常討厭那些死守祖宗禮法的官員,于是支持許遵的判罰;司馬光支持大理寺,認為一切都應該按法律條文執行,不能改變。
朝廷官員自然也明白,于是議論紛紛、各自站隊——當然,固守禮法的文官集團不愿屈服,就算皇帝親自解釋“自首”的定義和減刑條件,中書省依然不愿改變,不愿把宋神宗的旨意寫進法律。
宋神宗最終生氣了,直接下詔特赦阿云,免其死罪,判流放。沒過多久,宋神宗大赦天下,阿云死里逃生,最后結婚生子,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但是,十幾年后,王安石死了,宋神宗也駕崩了。宋哲宗繼位,司馬光當上了宰相。他立刻重審案件,雖然正史并未記載,但多數研究者認為,阿云既然被再審,而且司馬光堅持不能減輕處罰,那這個小姑娘難逃一死。
司馬光是報復嗎?應該不是,因為對于當時大多數的文官士大夫而言,祖宗禮法是大于一切的。一個小小的民間女子,生死并不重要,但是牽扯到禮法問題,就決不能退讓。
文官集團的強大,就是建立在“禮法”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法”的前提是“禮”,一切都要按照“禮”的規范行事,皇帝也要遵守才行。只有這樣,恪守禮法的文官們才能握緊權力。
這一事件的可怕之處就在這里:阿云這個弱女子,就算有宋神宗的特赦,最終也難逃一死。為什么呢?因為禮法大于人命,也大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