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換心——德育導師制案例
這個學期我校開展了德育導師制度,“德育導師制”是以“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建立的,它將學校的德育目標、任務從班主任工作中分解到擔任“導師”的任課老師身上。使擔任“導師”的任課教師與班主任緊密配合,形成整體合力。對學生德育管理進行優化,形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
我時常想,對那些學習不好,行為習慣差的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誠心、愛心、關心和耐心,和學生“以心換心”,才能成為學生可敬畏的嚴師、可信賴的長輩、可傾心交流的益友。
今年九月,剛接觸(5)班時,就從其班主任老師口中得知,該班有一位在小學時就已小有名氣的學生----陳明。他的有名不是因為品學兼優,而是在小學時已是“劣跡斑斑”——不遵守課堂紀律,上課經常講話,做小動作,影響老師上課;課后大聲喧嘩,影響同學休息;作業要么不做,要么抄襲,學習成績很差;除了他幾個“哥兒們”,和其他同學之間不能和睦相處;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他是屢教不改;而且還經常與一些不良青少年為伍,行為習慣相當差。
我想,所謂的差生并非天生如此,他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應該也是有其原因的。有了這個想法,我就積極行動起來。首先,我想到他的家庭了解情況。去了之后才知道,他的父母原來常年在外做生意,家里缺人管教。難得回家一趟,父母看他學習不上進,又有要變壞的苗頭,恨鐵不成鋼,但是又沒有好的辦法,特別是他的爸爸對他非打即罵。都已經是十三四歲的半大小伙子了,所以雖然他有時很怕他爸爸,但是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對他爸爸也非常反感。所以我覺得導致他行為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問題。接著,我又接連多次找他談話。通過與他的反復交談,我認為他行為偏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心理尚不夠成熟,盡管表面看上去老氣橫秋,但是實際上可以說要比同年齡段的一般的孩子還要幼稚,腦子里的有些想法非常簡單,有時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從不計后果,而且他的自信心不足,所以會導致屢教屢犯的情況出現。另外,對于他在中午放學后的去向,我也作了細心觀察,發現他行為偏差的第三個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學校以外的事物的影響,尤其是和一些不良青少年的過多接觸,受到他們的鼓動影響,容易出格而違反校規校紀。
經過努力和分析,在終于找到了他小有名氣的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來做進一步的轉化工作?這也不是一日兩日形成的,要想浪子回頭,除了要對癥下藥,還要慢慢來、一步一步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所有的力量當中,父母親情的力量是最大的,也是無窮的。我工作的第一步,是立即與他在外經商的父母取得聯系,一是要求他們要改變原來非打即罵的教育方法,不要再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的程度。同時希望他們能多抽出時間回家看看,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了解他的想法,管制他的一些不良做法,及時與我們學校取得聯系。經過與家長的多次交流和溝通,得到了家長的支持,他媽媽還專門留在家里照顧他。其次,在學校里我聯合其他任課教師,不間斷地與他交流,了解他的內心動向,給與他各方面的關心,鼓勵。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努力:
1、以誠心贏得他的信任
為了獲得他的信任,我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心平氣和地以朋友的身份與其交談,開始幾次他的態度極為冷淡,對我愛理不理。次數多了,他的態度開始緩和下來,流出了委屈的淚水。隨著交談的次數的增多,他對老師不再仇視,與老師的距離開始拉近,開始愿意和老師說說心里話,在課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強。
2、以愛心撫慰他的心靈
青春期的學生面臨著由生理變化帶來的心靈的迷茫,我們導師應該有職責為學生營造一個適應他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平等、和諧、友愛的氛圍。為此,我時刻關注他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動態。在學習上,讓各科的課代表盡量主動去幫助、督促他完成作業;生活上,擔心他再去找原來的“哥們兒”,我讓同班的一位品學兼優的同學和他一起上學,放學陪他一起回家;同時在課堂上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問題讓他回答;在平時活動中,發揮他愛唱歌愛表演方面的優勢,讓他盡情表現,以增強他的自信心。這樣,在讓他感受集體溫暖的同時,也使他開始具備集體榮譽感。
3、以關心激發他的熱情
在一次和他的談話中,他告訴我,想去考警校,以他現在的成績,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沒有潑他冷水,而是抓住這個契機,與他促膝談心,提醒他現在應該把握時機,改變陋習,埋頭讀書,爭取實現當警察的理想。接著我又幫他制訂了相應的學習計劃,規定每天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其他任課老師也紛紛給他提供各方面的幫助。很快,他上課能認真聽了,作業也基本能完成了,學習勁頭也在慢慢上升了。
現在的他課堂紀律已基本能遵守,課后作業基本能獨立完成,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人際交往上也遠離了以前的那些哥們兒,在漸漸地融入到班集體中去。但仍不免有些反復,對這些反復,一經發現,我就及時誘導,做到防微杜漸。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的他將會出現在我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