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周本紀》記載了一場發生在西周初期,史稱“三監之亂”的重大變亂:
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
即周武王去世后,其弟周公攝政,輔佐年幼的成王。此時,被派遣監督殷商遺民的武王另外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聯合原本的監視對象,殷周王的兒子武庚及東夷諸國,反叛周王室。周公乃聯合召公奭,親率大軍東征平叛,歷經三年,殺死管叔和武庚,流放蔡叔,平定了這場叛亂。
這場叛亂雖然被鐵腕鎮壓,并未動搖周天子的統治根基,但由于這件事情發生在西周建立不久,而且是由姬姓諸侯帶頭引發的,這說明即便是姬姓王族,也不見得會完全臣服周王室統治者。這就顯現出西周統治者所需要面對的一個重大政治難題,即,在分封制下,國土廣袤,封國眾多,周王室所能直接控制的區域僅為京畿一隅,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諸侯對周天子的忠誠?
根據諸多史料顯示,西周初期的統治者對所分封的諸侯并非毫無防范,除前面提到用姬姓諸侯國監視殷商遺民之國外,周公執政時,又制定禮制,對諸侯的勢力和權力進行了諸多限制。為確保諸侯對周天子的忠誠,加強周王室對諸侯國的控制,武王、周公等西周初期統治者在國家的頂層設計上,進行了精心的籌劃設置。
在本人的《從周宣王致魯國之亂淺談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一文中,對西周的宗族制度進行了簡單論述,從根本上說,西周的分封制有著濃厚的宗族制度特色。
雖然不同的史書對于西周所分封的諸侯國數量記載有所差異,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姬姓之國者四十人”;《荀子·儒效》則記載周公執政時期“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說姬姓封國有26個。關于西周統治者到底分封了多少諸侯國不在本文考察之列,但無論哪種說法,對于姬姓王族占據了全部封國中的大部分比例是確定無疑的。
對姬姓諸侯國來說,其對周天子的服從緣自于兩方面,其一是國家制度要求,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諸侯作為臣子必須服從。其二是宗族制度要求,姬姓封國的國君與周天子屬同一宗族,則周王室的宗族制度便適用于姬姓封國之中。按宗族制度中的大、小宗規定,周天子為周王室宗族中的嫡系大宗,諸侯國君為小宗,小宗必須承認大宗的領導地位,服從大宗的統治管理,這就為周天子控制和干涉姬姓諸侯國內事務提供了依據,如魯武公九年時,周宣王就干涉了魯國太子人選的確立。
大量分封姬姓王族,使之占據封國的多數,再將其控制在國家制度和宗族制度的雙重框架內,以大宗控制小宗,以小宗拱衛大宗,這就是西周初期統治者所設定的國家安全基石。
在軍事方面,西周統治者秉持“強干弱枝”的政策,對周天子和諸侯國所擁有的軍事力量進行了區別規定,以確保周天子對諸侯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
據相關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所鐫金文記載,在西周早期,周天子實際擁有駐扎在鎬京的“宗周六師”和駐扎在雒邑的“成周八師”,14支軍隊,每師約3000人,合計4萬多人。至西周晚期,隨著軍制的變化,軍一級的編制單位出現,周天子所掌握的武裝力量隨之增加,并且明確成文規定了周天子和諸侯所掌握軍事力量的區別,按《周禮·夏官司馬·敘官》記載,周天子和諸侯國的軍隊編制分別是“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每軍兵力是“萬有二千五百人”。 這樣,按照當時規定,周天子掌握的常備軍事力量達到了7萬2千人,而諸侯國中的大國兵力也不超過4萬人,周天子由此對諸侯國形成了兵力上的優勢。
利用兵力優勢,周天子經常召集仆從國與其共同討伐“不臣”的諸侯,強加自己的統治意志。如上文提到的周宣王干涉魯國太子確立事件,導致魯國發生變亂,周宣王所屬意的魯懿公被殺,魯人另立新君。其后,周宣王出兵伐魯,重新確立了魯國國君。
西周統治者立法限制諸侯的軍力規模,既是明確周天子與諸侯地位尊卑的區別之一,也是總結了殷商敗亡的歷史經驗教訓,通過拉開周天子與諸侯國的軍力差距,來確保王室的軍事安全。
周天子對于所分封的諸侯國并非放任不管,由其獨立自治,而是對其權力有所限制,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即制定禮樂和出兵討伐敵人只能由周天子決定,實際上不僅是禮樂征伐,即便是諸侯想要在國內實行教育,也必須經過周天子同意,《禮記·王制》中記載,諸侯要興辦學校,必須“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
除此之外,周天子對于諸侯國進行掌握控制的重要措施還有設立監國制度,《禮記·王制》記載:
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于方伯之國,國三人。
請注意,這里的“三監”與本文開頭提到的管、蔡、霍三人有區別,管、蔡、霍三人其實是執行駐軍監視殷商遺民任務,而周天子以大夫擔任的三監則是監國制度所制定的官職。方伯即地方諸侯,周天子派遣其大夫長期駐留諸侯國,代表天子監察諸侯國的事務,每國派遣官員三人,其職責是為周天子監理所派駐之國的政治、軍事、禮法等事務,并向周天子匯報反饋。《左傳·僖公十二年》記載,周襄王想要以上卿禮節招待管仲,管仲推辭不受,理由是“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這里的“天子之二守”,即為周天子任為上卿,以監理齊國的國懿仲和高傒兩個齊國大夫。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制度為后世王朝所繼承,成為朝廷對地方進行監察的重要制度,如秦代的監御史,西漢的刺史等。
西周統治者雖然想方設法采取多重辦法進行上層制度構思和建設,以掌握控制天下封國,確保諸侯對周天子的臣服,但這種制度構思是基于西周初期所處的國家環境,沒有充分考慮到形勢的時間變化,就產生了諸多無法避免的弊端。
其一,宗族制度的影響和制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松動乃至消失。三監之亂說明,即便是當時與周天子和周公血緣關系尚近的姬姓諸侯,也未必會嚴格遵守宗族制度,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與周王室的血緣關系更是越來越疏遠,在這種情況下,宗族制度對于諸侯的影響力和制約就會越來越松動,直至消失。
其二,對諸侯的軍事優勢難以持久。雖然西周統治者規定了天子和諸侯所能擁有的軍事力量規模,以保持周天子對諸侯的軍事優勢。但實際上,這種優勢難以持久,一是天子之軍未必百戰百勝。在西周歷史上,周天子的軍隊遭遇過多次毀滅性打擊,如周昭王和周宣王在進行對外戰爭時,都遭遇過全軍覆沒。二是隨著諸侯國力的發展和互相之間的征伐吞并,諸侯國的軍事力量也隨之壯大,超過了周天子。
其三,監國制度存在著設計缺陷。監國為西周創造性設置的國家治理制度,但在制度設計上,存在著兩個缺陷,一是監國為世襲制,難以保證監國大夫的后代也有能力承擔這一責任。二是監國大夫永久駐留所監察國家,極易與被監察國成為利益共同體。這兩個缺陷導致了西周監國制度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名存實亡。
除宗族制度、軍事制度、監國制度外,西周統治者還設計了朝拜制度,要求諸侯定期朝拜周天子,以表示諸侯的臣服和忠誠。并且,周天子還通過巡視天下、率領諸侯征伐戎人、夷人等方式增強威信。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制度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也就不能阻止諸侯對周天子越來越疏遠。
總的來說,西周控制諸侯國的方式存在著經不起時間考驗的重大缺陷,這一缺陷源于分封制本本身所存在的弊端,即封國過多,諸侯擁有權力過大等。因此,西周統治者所設計的控制管理諸侯的許多制度更像是一種補漏洞的行為,以本身就有缺陷的制度去彌補另外一個有缺陷的制度,就決定了這些制度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無法成為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
當然,我們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西周統治者在國家制度的設計上固有其時代局限,但他們的探索嘗試也為后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部分制度措施為后世王朝所繼承改進沿用。可以說,西周在國家制度方面上承殷商,下啟后世,為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的啟示作用。
參考史料:
《史記》
《左傳》
《荀子》
《周禮》
《禮記》
本文為長史如歌原創,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通知后定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