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是一千多年前流傳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句古語,并非子虛烏有,而是當時真實的境況。
女真族,大致形成于唐代,在隋時被稱為靺鞨,南北朝時稱之為勿吉,是三千多年前肅慎人的后代,生活在今天的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以漁獵為生,性情彪悍。
遼時,女真部備受統治者的壓迫。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落后,于遼天慶五年,即公元1115年,在上京會寧府稱帝建制,國號大金,年號“收國”。
自此,“滿萬不可敵”的女真部落以復仇者之姿走上歷史舞臺,強大的遼朝在女真鐵騎下分崩離析。之后金國更是通過“海上之盟”,與北宋聯合將遼國覆滅。
然而,遼國的滅亡并沒有使金國鐵騎停止擴張的步伐。
在對遼戰爭中,北宋的羸弱暴露在女真人面前,“靖康之恥”隨即在金國的推動下,在北宋都城開封上演,“二龍”被擒,山河破碎,金國給中原百姓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
若無岳飛、吳階、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忠臣良將的舍生報國,恐怕江南之地也將受到戰火的波及,南宋也將無法立國。
金國以武力為興國之本,接連滅亡當時最強的遼國與北宋,成為亞洲當時最強的帝國,萬國來朝,何其興盛!
但在短短百余年后,便走上了滅亡的道路,其中究竟有何緣由?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古語既說明了女真族非凡的戰斗力,同時也道出了女真部落人口稀少這一客觀事實。
影視劇中的岳飛形象
女真部落以漁獵為生,民生艱難,加之受到遼國統治者長期的壓迫和掠奪,生存更是苦不堪言。
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舉兵之時,其麾下的女真軍隊一共不過兩千五百人,而他的對手遼天祚帝手下卻有數十萬大軍,若非完顏阿骨打極具軍事才能,恐怕難以成功。
后來金國雖擊敗遼國占領中原,但其微薄的人口難以對廣大占領區實施有效統治,所以不得不扶植張邦昌作為傀儡,建立偽齊政權來代為管理。
以此來看,女真人少,是金國統治不穩固的重要原因。
完顏阿骨打
其次,以天慶四年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為始,到保大五年,即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為止,短短十年間,金國便從邊陲之地發展到雄踞中原,其落后的奴隸制顯然不能跟上國家擴張的步伐,所以統治者便以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制度為國家主要政策。
如金世宗完顏雍,他在位時期以民為本,任人唯才,致力于減輕百姓負擔,故其本人有“小堯舜”之稱,而他統治時期也是金國歷史上難得的安定時期,被稱為“大定之治”。
然而,金世宗之后,金國統治階層又陷入了內爭奪權之路。
金世宗去世后,其子金章宗完顏璟繼位,在其統治后期,朝政又被李元妃的外戚把持,金后廢帝完顏永濟繼位后雖清除了李元妃等外戚勢力,但之后在對蒙戰爭中,卻被部將胡沙虎殺害,胡沙虎又被術虎高琪所殺,朝政日加混亂。
加之女真族對主體民族進行統治時,又沒能妥善處理好國內民族矛盾,致使漢人百姓對金國政府始終未能從心底里接受,上下離心也是金敗亡的主因。
首先是同南宋的外交關系:
金國的崛起是建立在對遼和北宋的武力征服之上,尤其是對北宋皇室,金人在攻破開封后,對其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羞辱,史稱“靖康之恥”。
李元妃
這不僅是趙宋皇室的劫難,也是所有北宋百姓的苦難。后來金國又數次南侵,直至害死岳飛,達成紹興和約后,與南宋的戰事才告一段落。
之后兩國雖然有過采石之戰、隆興北伐等戰爭,但始終相互奈何不得,兩國的關系猶如百年戰爭后的英法,雖是世仇,卻不得不暫時虛與委蛇,以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來不斷調整外交方針。
蒙古崛起后,南宋朝廷起初鑒于北宋“海上之盟”的教訓,對金政策也有所緩和,欲使金國為屏障,金國此時也完全可以同南宋暫時達成和解,共同抵御蒙古入侵。
但金宣宗的南掠政策,又使得南宋不得不調整外交政策,最后倒向蒙古一方。
金國由此失去最有可能成為盟友的南宋,最終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滅亡終究在所難免。
其次是對西夏的外交政策:
西夏原本是遼國的藩屬,在金遼之戰時,金國將領完顏宗望通過以“許以割地”為由,勸得夏主李乾順臣服金國。
此后金夏兩國相互勾結,共同侵略北宋,但在此過程中,金國常出爾反爾,許以割給西夏的土地,在戰后又以武力強占,尤其是在許給西夏“陜西北鄙”之地后又將之許給偽齊的做法,使得西夏對金不再輕易相信,兩國也出現隔閡。
但畏懼金國的實力,夏主終究不得不虛與委蛇,兩國在政治層面相互利用。金熙宗之后,兩國交往才走向正常化。
1209年蒙古南侵西夏之后,金夏同盟關系又急轉直下,走向破裂。
一方面是由于金夏兩國交往初期,金人的出爾反爾使得兩國聯盟有所隔閡;
另一方面,西夏在受到蒙古入侵后,金國不管是作為西夏的盟國兼保護國,還是作為唇亡齒寒的鄰國,都理應出兵相救,然而金后廢帝完顏永濟非但不派兵相救,反而對眾人說“敵人相互攻打,這是我們的福氣。”
因為金國在蒙夏戰爭中選擇了袖手旁觀,夏主李安全于是為求生存,不得不改變外交政策,此后轉投蒙古。
自嘉定四年到嘉定十年,都能看到西夏幫助蒙古入侵金國的身影。
蒙古西征后,金夏兩國非但沒有捐棄前嫌,反而更加相互攻殺,直至嘉定十六年,兩國才翻然悔悟,重歸于好,互通商市。但成吉思汗的鐵騎回軍后,西夏亡國日近。
金國后期頻繁的外交失誤,使得其在國際形勢上處于不利地位。本是盟友的金夏兩國在強敵面前相互殘殺,這也使得金國滅亡成了宿命。
最后是對蒙古的統治政策:
女真人與蒙古人都曾是遼國治下的民族,后來女真部落在雄主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取得了獨立,并且消滅了遼國。
成吉思汗
所以對幾乎是“師出同門”的蒙古人,女真人是頗為忌憚的,恐怕蒙古也出現一位完顏阿骨打式的人物,進而推翻金國的統治,所以在對蒙古的統治上,金國始終采取的是打壓態度。
當時與金國相鄰的還有南宋和西夏,金國為了應付人口龐大的鄰國,不得不耗費大量人力,這使得女真族在對地廣人稀的蒙古草原進行統治時變得更加困難。
為了實現有效管理,從金熙宗時期,金國對蒙古便實行了教唆、修壕的統治政策。
教唆,即讓蒙古各部對立,難以形成有效合力,在此政策下,蒙古各部長期處于混戰局面,直至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此政策的影響才徹底消散。
同時為抵御和限制蒙古人的侵略擴張,曾于公元1123年開始修建金界壕,直至公元1198年才修筑完成,金界壕以堡寨為輔,長達六百多里。
然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界壕,在成吉思汗的面前,卻如紙糊一般,被蒙古鐵騎用填埋沙土的方法便輕易突破。
此外,金國還通過減丁政策來統治蒙古部落。所謂減丁,便是如后來明代的成化犁廷一般,對具有威脅的民族進行屠戮的政策。
金世宗時期,每隔一段時間,金國便對相鄰的蒙古部落進行一次屠戮,財物不取,只殺青壯年,擄掠孩童為仆。
這種政策雖有效削弱了蒙古人的力量,但同時也加深了民族矛盾。
在長期的減丁政策下,臨近金國的蒙古部落被屠戮殆盡,但遠離金國的高原西部、北部地區的蒙古人卻未受到有效打擊,得以發展壯大,蒙古各部之間的動態平衡被打破,蒙古族的統一已成必然之勢。
而善于征戰的蒙古人在統一之后,便會如金滅遼般,發動對金國的復仇。
一窮二白時敢打敢拼,坐享富貴后便死于安樂,這是中國歷代王朝都逃不開的宿命,不論是契丹人的遼國,還是女真人的金國,亦或是后來的元清,無不如此。
女真起家時以兩千五百人橫掃天下,但在統治后期,朝政腐化,軍隊戰斗力也因此急劇下降,野狐嶺之戰,成吉思汗鐵木真以十萬鐵騎擊敗了金國的五十萬大軍,由此可見一斑。
而造成金國軍隊戰斗力急劇衰落的主要原因還是世襲制,這種制度初期尚可,但長此以往,其女真士兵便如后世的八旗子弟,除了提籠架鳥外,連馬都上不得,又如何能夠抵御橫掃歐亞的蒙古大軍!
而有能力的人才又無升遷之路,階層固化下,看似強大的帝國終究不過是紙老虎。
金國如一個強大的原始人,雖有一身蠻力,但情商不高,與周邊鄰居相處不好,等到仇人上門之后,本來能幫助他的鄰居也被他逼到了敵方陣營,再加上暮年的金國一直有軍隊世襲制這一“毒瘤”,所以滅亡便成了他的宿命。
只希望后世以史為鑒,莫再階層固化,任人唯親,重蹈金國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