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以外,大一統的朝代都是漢族坐擁天下的。而元朝和清朝能夠入主中原,很大原因是由于漢族丟失了“燕云16州”帶來的隱患造成的。
元朝和清朝都是北方少數民族,蠻荒和惡劣的生活環境,讓這些游牧民族早已垂涎中原已久。但是,在荒漠北方和富庶中原中間有一個天然屏障,那就是“燕云16州”。那么,燕云16州到底在哪兒呢?
其實,燕云16州是指燕山和太行山中間的一塊狹長地段,西面到山西大同,東面到天津薊州,北到到張家口,南面到河間,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大同)為主的16個郡州。
燕云16州地處燕山和太行上的夾角之中,有了倆大山脈做屏障,北方游牧民族想要進入中原必須途徑這燕云16州,所以自古以來這里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漢族一統天下的歷朝歷代都仰仗著這燕云16州的存在。
但是,公元936年,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反唐自立國度,成了后晉開國皇帝。但是,后晉的建立并不是天隨人愿,是石敬瑭巴結北方遼國契丹民族做后臺來維護皇權的,代價是,割讓幽云十六州給遼國,還有每年給遼國30萬匹布帛作為供奉。從此,大遼國的鐵騎踏了進中原第一步。
歷史對石敬瑭的評價褒貶不一,多數史學家認為他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但是,華夏民族大融合,并不是漢族一統天下便是正統,對于漢民族來講,說石敬瑭是罪人到不為過,因為是他割讓了燕云16州讓漢民族統治天下戛然而止,更主要的是,中原地區黃河以北幾乎無險可守,導致外族入主中原,給漢人遭來了滅頂之災。比如五胡亂華、靖康之恥等等。有史學家分析,燕云16州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如果有燕云16州作為天險屏障,元清兩個王朝想要進入中原是非常困難的。當然這是分析猜想,我們今天不做討論。
后五代十國時期,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燕云16州的天然屏障已經不在了,北方鐵騎完全可以長驅直入,對北宋蘊藏著極大的威脅和隱患。雖然北宋進行了幾次北伐,怎奈并不及人,都無功而返,所以燕云16州一直是北宋最大的心病。
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金國不斷強大,遼國的國力逐漸處于下風,這個時候,北宋迎來了收復燕云16州的一次重大絕好的轉機。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時期經濟文化是各個朝代的頂峰,但是國防和軍事卻是一大弊端。為了免受遼國的威脅,北宋聯合金國抑制遼國,確保國土免受侵擾。
據《北宋鑒》記載,金國曾經派使團和北宋結盟,兩國南北夾擊,奪回燕云16州,消滅遼國之后燕云16州歸復北宋。但是,北宋沒有按照盟約出兵,到是金國率先攻下云州。后來金國又派使團和北宋商榷,兩國還是同時出兵,共同拿下幽州為主的其他州郡。但是,北宋依然沒有履行盟約,最終金國打敗遼國,燕云16州從此易主到了金國手里。
金國更不是個善主,從盟約攻打燕云16州看到了北宋的懦弱,靖康二年,金國鐵騎分兵東西兩路,從燕云16州廠區直下攻打北宋都城開封,靖康之變發生了。
燕云16州被北方游牧民族掌管了455年,直至公元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派兵一舉收復失地,燕云16州又回到了漢族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