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時期,說到中國軍隊裝備的刺刀,最出名的便是大刀了,為啥不是刺刀呢?因為刺刀雖小,制造卻頗為不易。一方面制造刺刀需要好的鋼材,另一方面還需要好的機加工精度,而抗戰爆發前民國鋼材總產量不足4萬噸(日本是580萬噸),有限的鋼材還要用來造槍造炮,能夠用來制造刺刀的鋼材少的可憐。
▲29軍大刀隊
這使得在抗戰早期,中國軍隊在白刃戰中仍然在普遍地使用大刀,隨著近年來抗日神劇的泛濫,大刀已經成為一種被神化的武器;實際上在白刃戰中,刺刀的綜合優勢要優于大刀,大刀只是在局部上有優勢。
▲八路軍繳獲的三八式步槍上加掛的三十年式刺刀
在跟日軍的多次白刃戰中,中國軍隊發現日軍裝備的30式刺刀的實用性比大刀更好,因為該刺刀既能拼刺,也能切割,最重要的是攜帶較為方便;加上日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長度較長再配合上30式刺刀,其攻擊距離已經遠遠大于大刀。通過戰場上的大量繳獲,中國軍隊開始仿制30式刺刀,特別是八路軍,到戰爭后期,八路軍已經裝備了大量的仿30式刺刀,而這些仿制的30式刺刀在建國前成為了我軍普遍裝備的一種制式刺刀。
▲日軍在二戰中裝備的30式刺刀
53式四棱軍刺——電影一戰成名
▲電影《中南海保鏢》劇照
相信大多數國人對中國刺刀最直觀的印象便是來自于1994年上映的電影《中南海保鏢》,影片中反派王建軍手持53式四棱軍刺連續殺死多名保安,其冷酷的性格與軍刺的寒光凜凜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3式四棱軍刺
53式四棱軍刺是建國后我軍裝備的第一種制式刺刀,以向右折疊的方式安裝在53式步騎槍上,53式軍刺長38cm,刃寬1.8cm,使用的材質為合金鋼。
▲展開后的53式軍刺
53式軍刺仿制于莫辛-納甘M1944步騎槍槍刺,其較長的刀身和令人敬畏三分的四道血槽非常符合那個時代中國軍隊提倡的“刺刀見紅”精神,雖然53式四棱軍刺鋼度好,便于攜帶,但由于53式步槍和53式軍刺本身就是一種過渡性裝備,從1956年開始,部隊用更好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自動步槍逐步替換53式步騎槍,53式軍刺也逐漸被56式三棱軍刺所取代。
▲1955年國慶閱兵式上手持53式步騎槍的步兵方隊
雖然53式軍刺在解放軍中只裝備了短短幾年的時間,但是由于生產量較大,直到60年代,解放軍的二線部隊和民兵仍在裝備。
56式三棱軍刺——經典可以很簡單
▲大名鼎鼎的56式三棱軍刺
在中國軍用刺刀的發展史上,沒有任何一把刺刀的影響力能超過它,它曾是解放軍裝備和出口數量最大的一種刺刀,足跡遍布全球。它就是56式三棱軍刺。
▲折疊固定在56半和56沖上的三棱軍刺
56式三棱軍刺長38cm,刃寬1.8cm,由合金鋼鍛壓打造而成,刀身為棱型,有三面血槽;整刀經過熱處理,硬度極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并且經過去光處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是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自動步槍的標配刺刀。
作為解放軍曾經最強大的刺刀,56式三棱軍刺立下了赫赫功勛,在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無比的解放軍戰士曾使用它在世界最高屋脊上捅的印軍屁滾尿流,還一舉擊潰了號稱精銳的廓爾喀雇傭兵。在80年代初的法卡山爭奪戰中,解放軍12勇士與數倍于己的敵人進行了殊死的白刃戰,最終守住了陣地。
▲60年代的民兵練習刺殺技術,注意其刺刀并不是我們常見的三棱軍刺,而是早期生產的劍型刺刀
近年來有些江湖傳聞過于夸大56式三棱軍刺,因此,筆者要糾正幾個錯誤。第一,對越自衛反擊戰后,江湖上流傳出種種“軍刺浸泡過毒素”的傳說,這種說法明顯是錯誤的。首先,56式三棱軍刺是無毒的,因為它直接安裝在槍口上,平時都是折疊收起,幾乎很少拆下來使用;另外,56式軍刺的尖端也是平頭,只能刺不能割砍,所以不存在有毒的說法,放砷的說法也是訛傳。
關于被三棱軍刺刺傷后傷口難以縫合,三棱軍刺的傷口是可以縫合的,現代戰場救護包里普遍都配備了三角巾、止血繃帶、止血粉等,可以做到第一時間止血處理。其次,對醫院來說,三棱軍刺造成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只要救治及時,完全可以存活,刺中就沒命的謠言是不成立的。
三棱軍刺上的三根加強筋并不是用來放血的,而是為了防止使用時折斷,主要是當時國產鋼材質量不達標,實屬無奈才這么設計的。
▲早期56半裝備的劍形刺刀
當年早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的刺刀并不是三棱軍刺,而是小批量生產的劍形雙刃刺刀。這種刺刀之所以沒能在部隊廣泛裝備的原因,主要是當時國內的冶煉與鍛造能力生產出來的刺刀存在鋼度不足等缺點,無法大規模制造具備多用途能力的刺刀,所以后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自動步槍一律改用三棱軍刺。
63式三棱刺刀——軍刺最后的輝煌
▲63式三棱軍刺
63式三棱軍刺是63式自動步槍的標配刺刀,以堅固和殺傷力大而聞名,是解放軍裝備的最后一款折疊軍刺,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63式軍刺的特點在于采用三棱刮刀式、劍形設計,不管是在硬度、韌性還是鋼度上,都比之前的56式軍刺有了一定的提高,從理論上來講對人體的傷害更大。
▲曇花一現的63式自動步槍
相比于前輩56式三棱軍刺,63式軍刺在裝備部隊后又很快撤裝了,主要的問題是63式步槍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部隊的意見很大,最后直接導致了63式步槍和其配套的63式軍刺一起被撤裝,其軍刺本身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戰士擦拭三棱軍刺
在80年代以前,我軍的作戰思想受到“敢于白刃戰的部隊才是好部隊”的影響下,三棱軍刺得以在全軍中大量推廣,也造就了軍刺在中國的傳奇,但是軍刺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只能單一的進行戳、刺,而不能切、割、砍,并沒有體現出軍用刺刀的多用途性;在現代戰爭中幾乎派不上用場。
于是在95式自動步槍的研制中,我軍開始向全軍配發匕首式的95式多功能刺刀,刺刀的拼刺屬性開始減少,更大的作用是輔助戰士的日常以及戰場輔助,用于切削灌木、鉸剪鐵絲、鋸割鋼筋以及修銼金屬構件,還可以用于打開罐頭、擰螺絲等用途。
刺刀也從白刃戰的主要裝備轉變為多用途的輔助器具,難以再見從前的輝煌,一方面這是刺刀的不幸,另一方面這也是新時代戰爭下的必然結果,單兵武器讓位于高科技武器,近距離的搏殺慢慢的走進歷史;新的時代,功能更多的新型刺刀必然會輔助新時代的軍隊走向下一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