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從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形成了華北平原,滋養了中華文明。但是,黃河也是一條容易泛濫的河流,大量的泥沙淤積會導致河道不暢,最終引發災難。因此,歷朝歷代都會將治理黃河作為國家的大事,黃河治理影響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因此有“黃河清,圣人出”的說法。而清朝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古典王朝,又是如何治理黃河的呢?
自南宋以來,黃河就實現了“奪淮入海”,對江淮地區的威脅也變得更加嚴重。到了明清時期,由于黃河上游生態破壞嚴重,使得黃河的泛濫、改道的頻率加快,治理黃河的難度也隨之增加。
清朝初期,黃河泛濫問題越發嚴重。根據統計,順治年間,黃河大決口就有15次;康熙初年(1662—1677年),黃河決堤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7次。清初黃河泛濫如此頻繁,主要是由于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
第一,明朝治理黃河留下的弊端。明朝前期,曾對黃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使得黃河由泗奪淮的線路得以固定下來。黃河奪淮入海造成的問題就是淮河水系的壓力空前增大,一旦發生洪水,黃河和淮河之水紛紛涌入運河,將堤壩沖決,最終泛濫成災。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明廷腐敗,財政虧空,黃河的治理也就荒廢,黃河的淤積嚴重起來。
第二,戰爭的破壞。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順治年間,黃河流域發生了李自成起義和清軍入關等大規模的戰爭,使得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水利工程也出現了大面積的荒廢和破壞。
第三,社會秩序的混亂。明末清初,地方官員為了私利,爭奪水源,開挖壕溝等,導致河道混亂。例如泗州和盱眙在州官的支持下新開8條溝渠,導致周橋閘、翟家壩決堤,高郵等地遭水淹沒。
黃河圖
清初,國家忙于南征北戰,沒有多余的精力和財政來治理黃河。即使清廷向地方下達治理黃河的命令,地方官員也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導致黃河治理一拖再拖。
康熙親政之后,將“三藩”、漕運、河工視為三大要事。他曾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工、漕運為大事,夙夜廑念,未嘗偶忘,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然而,親政之初,清朝又爆發了“三藩之亂”,康熙又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平叛。直到三藩之亂即將平定,治理黃河的大工程才正式啟動。
1676年,康熙帝派遣工部尚書冀如錫勘察河工,冀如錫的報告顯示了問題的嚴重性。首先是河道年久失修,泛濫成災;其次是官員腐敗,河道總督王光裕在挪用治河公款,欺上瞞下,使得一系列工程成為爛尾;第三是缺乏得力的治河人才。康熙看了報告,立即撤銷了王光裕的職務,改派安徽巡撫靳輔為河道總督。
靳輔,字紫垣,遼陽人,是漢八旗人,曾經擔任過內閣中書、兵部員外郎、郎中、通政使司右通政使、內閣學士兼禮部待郎和安徽巡撫等職。靳輔還有一位得力的幕友,名為陳潢,字天一,浙江錢塘人。陳潢喜讀經世之書,但是屢試不就。康熙十年,陳潢結識靳輔,并成為了靳輔的幕僚。靳輔的許多治河意見都來自于陳潢,靳輔曾說“凡臣所經營,皆潢之計議。”
為了全面掌握黃河下游的情況,靳輔和陳潢到任后的第一步就是調查。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沿著黃河干流“上下千里,泥行相度”,進行實地考察,廣泛征集鄉紳、兵民、工匠、役夫的意見,“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
康熙皇帝認為治理黃河不是小修小補,“務為一勞永逸之計”。在此思想指導下,靳輔提出了將運河和黃河一起治理的總體方案,即“審其全局,將河道運道為一體,徹首尾而合治之”。靳輔認為,“蓋運道之阻塞,率由于河道之變遷”,因而不能只治理運河,只有根治了黃河,才能保障運河的暢通無阻。
經過考察,研究,靳輔決定采用明朝河臣潘季馴“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他連續向康熙帝上奏自己的治河理念,也就是《經理河工八疏》。康熙將靳輔的治河方案交給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議政王們對此方案不是很滿意,提出將暫緩實行,靳輔又進行了修改,再上《敬陳經理河工八疏》。
1678年,康熙帝再次將靳輔的方案交給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終于獲得了通過。根據靳輔的申請,康熙從國庫中撥銀250萬兩,限期3年完成。于是,康熙年間的治河工程正式啟動了。
1678年,吳三桂在衡陽匆匆稱帝,但是清軍已經開始了全面的反攻。“三藩之亂”尚未結束,治理黃河的大工程就已經啟動。
靳輔治河的措施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疏浚河道,開鑿引河。明朝潘季馴治理黃河主要在于堤防,但是忽略了疏導。清初,黃河上下決口七十八處,堤防之法已經行不通。于是靳輔在清江浦、清口、洪澤湖、高堰等地開鑿引河,讓黃河、淮河之水東流暢通。在前人的經驗之上,實行束水刷沙,沖擊水中之淤泥,使得河道變得通暢。第三,筑減水壩閘和涵洞保固堤堰。
靳輔一共在黃河、運河兩岸筑遙堤、縷堤、格堤、月堤等九十多萬丈,開鑿引河幾千里,修建減水閘、壩和涵洞近二百座,使得黃河、淮河和運河之水盡皆被束歸漕。
靳輔的治河工程在三年期限內基本實現,但是沒有徹底完成,主要是黃河北岸的治理尚未完工。實際上,靳輔早就已經分析了黃河北岸決堤的危害遠大于南岸,北岸一旦決堤,就會導致整個華北平原成為沼澤。因此,他認為治理黃河的重點不是下游,而是在開封到宿遷一帶。但是考慮到黃河奪河塞運,阻斷南北交通,因此靳輔才選擇首先治理黃河下游。
三年之期到,靳輔上疏自責,請求處分,康熙帝令其“戴罪督修”。此后,黃河又發生了兩次決堤的現象,大臣們開始出現疑義。1682年,康熙帝派遣戶部尚書伊桑阿等4人勘視河工,不久崔維雅又上書《河防芻議》和《兩河治略》,對靳輔治河進行全面的否定,并提出了24個問題。靳輔一一答辯,康熙為了控制輿論,依然將之革職,令其戴罪督修。1683年,導黃入海工程基本實現,康熙帝也恢復了靳輔河道總督的職務。
隨后,靳輔開始重點治理黃河中游。于是乎,河南到宿遷一帶的堤壩、減水閘壩等工程開始大規模修建起來。在治理黃河的同時,靳輔還治理了運河。經過治理,運河基本避開了黃河淤積地區。靳輔開挖中河,大大減少了運河和黃河的共用河道。在明代之前,運河需要借助黃河行駛500里,而明朝治理后,也需要借黃河水道200里。靳輔開中河后,運河只需要借黃河水道7里,極大地避免了黃河帶來的隱患。
正在治河的關鍵時期,清廷內部發生了矛盾。于成龍等官員主張開浚河口故道,和靳鋪、陳潢等人的“筑堤束水以注海”方案產生了矛盾。而這種爭論最終演化為了黨爭。最終,康熙選擇支持于成龍。1688年,康熙南巡,再次將靳輔革職、陳潢下獄。
后來康熙南巡發現“上河堤岸修筑堅固”“江南、淮南諸地方,自民人、船夫,皆稱譽前任河道總督靳輔,思念不忘”。于是康熙才醒悟過來。1692年,康熙帝重新委任靳輔為河道總督,但靳輔已經在當年去世。
此后的30年,清朝一直按照靳輔的方法來治理黃河,就連于成龍這些曾經反對他的人也修正了自己的錯誤。當康熙質問時,于成龍說“臣彼時妄言,今亦視輔而行。”
康熙治理黃河,前后經歷了30年,康熙本人也先后六次南巡,閱視河工。黃河治理的完成,也是康乾盛世到來的重要標志之一。1683年,康熙派遣施瑯統一臺灣,于是康熙認為全國基本統一,治理黃河成為了最重要的事情,他說“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一事。”經過康熙年間的治理,黃河泛濫的問題基本解決了。從康熙年間到1855年近200年間,黃河沒有出現大的決堤現象,在歷史上也是堪稱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