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高壓力的職場,如何減壓,如何與壓力作朋友?
有人說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拋開眼前一切的壓力。
只是旅行無論長短,總有結束旅行回到職場的一天。
壓力還在原地等你。
想想,你可能就放棄了!
算了不旅行了,先解決眼前的煩惱吧!
——抗壓力!
一、對自己的情緒有選擇和掌控力。
我們人類是地球上最智能的生物。
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有選擇和掌控力。
當一切盡在掌控中的時候,我們才不會感到有壓力。
所以,在情緒中修煉好自己。
當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泰然處之的時候,就能超越職場一半的競爭者了。
——抗壓力!
抗壓力好的人,最大的收獲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自己可以選擇以什么樣子的態度去迎接它,而不是逃避。
遇到了困難、煩心事,如果選擇抱怨,那后果一定會更加惡化。
不光對解決問題沒有意義,反而會讓自己的心情更差。
進而影響他人的心情,造成惡性循環,反而讓周圍的人對你敬而遠之。
二、對抗壓力的第一步。
我們每天要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上班堵車這件事,對于同樣的體驗,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
同樣是一次糟糕的經歷,有的人是消極應對,有的人沒什么反應,而有的人是積極反應,為什么會這樣?
如果我們能夠發現其中的奧妙,就能在各種壓力事件到來的時候,有準備的應對,也就是完成了對抗壓力的第一步。
——抗壓力!
心理學有個重要基礎概念「刺激反應模型」。
人類的復雜行為可以被分解為兩部分:刺激和反應。
人的行為是受到刺激的反應。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還存在著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是如何應對這個距離。
換句話說,我們接收到壞事情的刺激和要做出的反應之間并不是直接的一一對應。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選擇用什么樣的反應來面對同一件事情。
當遭遇失敗或面臨困難的時候,就是遇到了負面刺激,我們可能選擇消極的情緒,也可能選擇積極和樂觀的情緒。
比如我前幾天因為暴雨遇到了大堵車,不同人所表現出的不同行為:
有人咒罵天氣、
有人指責城市交通管理、
有人安安靜靜地等待交通疏通...
這些就是刺激反應模型最典型的表現。
「再延伸一下」學習的實質是形成習慣,而習慣是通過學習將對刺激做出散亂、無組織、無條件的反應,變成有組織、確定的條件反應的過程。
三、抗壓力是一個人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HR最關注應聘者什么樣的能力?
溝通能力——75%
學習能力——45%
創新能力——30%
抗壓能力——90%
為什么抗壓能力如此受到企業的青睞呢?
因為抗壓能力越強的人,情緒越穩定!
在職場中,情緒穩定是一種基本功!
「假如」你的上級動不動就發火、同事動不動就抱怨,你的工作能順利開展嗎?所以,在一個情緒穩定的人職場氛圍中,工作效率才能更高。
而那個情緒一直保持穩定的人,更容易受到大家的認可和歡迎。
——抗壓力!
抗壓能力,是影響情緒穩定性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們常說“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顯然一根稻草是壓不死駱駝的。
不過,在駱駝已經背負了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即便是一根小小的壓力,也能讓駱駝徹底崩潰。
同樣的道理,在人們身負重擔的情況下,一丁點的刺激也會讓人格外的焦躁。
最近持續發酵的“唐山打人事件”,真相在每個人心里我不做評論,但是我看了最直接的行為:
因為那群人,他們自身積累了很多壓力和負面情緒,遇到一點小的口角和摩擦就引發了情緒暴躁,最終大打出手。
——抗壓力!
抗壓力首先是要和消極情緒友好地相處。
壓力會帶來一些負面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會導致壓力變不成動力,而變成了恐懼、驚慌、擔心、害怕。
如果能把這些負面情緒弱化甚至消除的話,那我們面對壓力就輕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