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人物袁崇煥,我們要用歷史唯物辯證法來看待:我認為,袁崇煥前期是忠臣,為國出力,中期迷茫,后期想自立為皇帝。
袁崇煥在明朝是是通敵謀叛之人,到了清朝他是神,現在成為爭議人物。
袁崇煥的人生是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符號,一個被人當游戲玩的角色。這全是因戰爭勝者大清的乾隆皇帝的造神所致。國家若是沒有實力,人要是沒有才能,那就只能任人宰割、十分的可悲了!
袁崇煥在獄中有詩云:“國法不容不才子******",崇禎皇帝殺他的頭條也是最為重要的理由就是說袁公他“托付不效”。
袁崇煥在他人生最后的歲月是戴著死亡的枷鎖在舞蹈,不管他舞出怎樣高水評的戰斗之舞,終究逃脫不了必然要成為明清之戰最大的受傷者的悲慘結局。
袁公和當時的崇禎皇帝都對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不太了解,崇禎皇帝更是不太巡視邊疆,在皇太極率領大軍侵犯京城之際,他失去了一次重創清這軍的絕佳機會,是他沒有親自下令并且點督戰——在薊西與喜封口之間對敵軍實施合圍、并一舉殲滅他們。
當然啦,也許是袁公的“必不令奴越薊西”的豪言壯語——也就是崇禎皇帝說他的“專恃欺隱”害了他所致吧。結果呢,就是后來眾所周知的京城被圍困,袁公被處以極刑。
袁公在京城下要求皇帝打開城門放他的軍隊進來,這是大明的律法所不充許的。他這是嚴重的逼宮行為,換誰做皇帝都不會應允這一違法的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