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眼里,藍領就是在一線工地沒日沒夜工作的人,沒文化、粗俗、賺錢還少,這僅僅是在以前,如果現在還這樣想的話就太落后了。
何為白領?何為藍領?
“白領”階級通常指的是那些在辦公室工作的人群,一般具有較高學歷從事文職的業務人員。許多人認為“白領”工作體面,風吹不到雨淋不到的,很有優越感。另一方面“白領”的服飾形象也非常講究,儀表整潔令人羨慕,因此很多人就會產生一種“白領情結”。
“藍領”就更好理解了,幾乎都是工人,靠著自己的體力來獲取報酬的。建筑工人、鋼鐵工人都是典型的藍領職業。“藍領”要求都是在生產第一線進行操作的,需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但相比與“白領”來說更多人會選擇白領,“白領”更體面、更干凈。那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白領的裁員潮 VS 藍領的用人慌
有媒體統計,從2018年6月起,先后有超過30家大小互聯網公司被傳出“優(裁)化(員)”,相比之下,藍領們所在的中小企業,呈現地則是一片用工荒。
那是什么讓白領和藍領的地位來了一個180°的大轉變呢?
據數據顯示從1999年開始國家實施擴招政策,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上職高學技術的人卻越來越少,而愿意從事臟活累活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從而就導致白領越來越讀多,藍領卻越來越少的現狀。
藍領的逆襲之路
在以前,藍領確是基層的體力勞動者,工作辛苦還沒有白領賺的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國家開始重視人才培養之后,很多的藍領工作著開始有機會從事技術型的藍領工作,隨之而來的就是賺的錢越來越多,而不是像以前僅僅局限于基層的工作人群。
例:周浩作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系的一名大二學生,本該享受美好大學時光的他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決定,從北大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學習數控技術。
這種身份的轉變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培養‘白領’的精英教育和培養‘藍領’的職業教育孰優孰劣”上。而現實情況是,有很多在基層工作多年的藍領,憑借這自己豐富的經驗也會被安排到一些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團隊負責人、項目負責人等等。
現在我們國家工廠成立的越來越多,與此同時,藍領的需求量也是越來越大,就算是招工旺季的話,那些核心崗位的技術型藍領人才也是供不應求的。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廠子光有廠長是不行的,還要有員工和的技術員等等,如果工廠要長遠發展,就要靠技術支持,提升產品競爭力,就要靠技術人員進行產品,而這些技術人員同樣是屬于藍領。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得出來,現在社會對藍領的認識有了很大改觀,他們不再是沒有文化的、粗俗的,而是有涵養的、有技術的。
我覺得,社會在進步,科技在進步,一切的事物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人們的思想也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人們對于藍領的認識,也不能僅僅停留在以前的水平。
總而言之,現在的藍領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他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