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風險控制 2010-02-26 17:30:08 閱讀43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新形勢下農發行會計操作風險防范的思考
隨著我行會計綜合業務系統、人行大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影象系統的相繼上線,會計核算電算化的水平進一步提高,電子化、網絡化、廣域化的會計核算方式使會計核算工作更加便捷,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會計操作風險點,雖然上級行下達了各個操作系統的管理制度、操作方法,以期建設和完善自身內控制度管理,但是,在實際操作運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亟待完善。
一、當前基層農發行內控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
1、對內控制度的認識不到位。內控制度是銀行全行員工共同遵守的自律行為規范,是防范各項金融風險的基礎,而在日常工作中部份員工卻未能真正理解其實際意義與內涵,反將其視為業務發展中的“絆腳石”,認為堅持內控就是增加工作的制約環節,工作沒有效率,怨言甚多,對待內控工作消極被動,只要在上級行檢查中不出現問題則可高枕無憂。部分行的內控制度管理部門對規章制度的檢查走過場,檢查工作馬虎了事,對查出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敷衍塞責,息事寧人。
2、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農發行會計工作的發展需要不相適應。首先是政策水平不高,法制觀念不強。部分會計人員對會計業務相關的金融法規和農發行制度規范不完全熟悉,存在憑經驗、憑感覺、走老路工作現象,業務處理存在隨意性,對政策性較強的農發行業務來說易引發風險。其次是會計人員知識結構參差不齊,業務學習培訓較少。由于基層會計人員少,一人多崗,工作頭緒多、任務重,集中學習培訓時間得不到保證,有時緊時松、敷衍塞責現象;自學學習方法不科學,又缺乏主動性,不能持之以恒,致使部分會計人員對新情況、新問題、新辦法不能系統地了解掌握,制約會計工作質量的提高。
3、內控制度尚不健全,運行機制失范。一是制度建設滯后。具體表現在:(1)部分內控制度內容已陳舊過時。我行的內控制度是在長期的專業銀行體制下形成的,其運作規則也較適應于計劃經濟銀行體制的要求,而在現時市場經濟體制下其部分內控制度內容已漸顯陳舊過時,不切實際,造成一線員工工作無所適從。(2)新業務推出但其相關的監督辦法未能健全。如我行電算化的發展,使銀行業務和辦理各項業務的手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管理滯后及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的過程,一些新業務還沒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存在無章可循的空檔,造成內控出現真空,留下了風險點。二是制度貫徹不力,有章不循。其主要表現為:將規章制度隨意變通,即所謂“遇到紅燈繞道走”;將上級行的文件層層轉發,無人抓落實,文件長期“睡眠”;只重形式不重實效,將規章制度貼在墻上,但無人執行,無人檢查,規章制度流于形式,這些都是銀行經營風險增加、發案率增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如我行明文規定,
“綜合業務IC卡要離崗即拔,對大額現金的存取要求雙人交叉復核,營業前營業終了重要物品入庫保管要嚴格履行交接登記”等,但在實際工作中,員工之間往往感情用事,以信任代替制度,暴露出操作風險點。要知道,內控制度就是建立在互相不信任的基礎上的。三是人力資源配置方式不能適應內部控制的要求。銀行內部控制是根據業務流程,確定每一個風險控制點,對銀行相關業務人員進行控制和檢查,其核心控制要求是職責分離。目前大部份基層農發行只配置5名工作人員,但隨著經營業務品種逐漸增加的趨勢,如:全國大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影象系統、還有即將推出的牡丹金山卡網銀推廣等業務的增加,網點機構風險控制點也相應增加,而實際工作中一線人員相對缺乏,導致個別行出現混崗操作(如坐班主任頂崗等),造成一人多崗,監督檢查走形式,從而增加了經營風險。四是糾枉過正,獎罰不勻,欠缺激勵機制。現階段我行內控制度與績效考核制度不相匹配,造成基層行員工崗位越多,工作越繁重,工作中出現問題、差錯的幾率越大,收入反而越少的問題。久而久之,勢必導致工作積極性低下。從而衍生出道德風險點。
4、會計基礎工作存在薄弱環節。一是制度建設不夠完善。重點是學習制度及考核辦法、業務技能訓練實施方案及考核辦法、財務公開監督等制度建設不系統。二是在財務管理方面,對業務管理費支出票據要素審核把關不嚴,有不合規票據報審情況;固定資產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部門職責不清,特別是對固定資產、低值易耗品的清理不按程序操作,該處置的不處置,該報批的不報批,有的有賬有物,但失去使用價值,有的有賬無物,有的有物無賬,形成“賬、簿、卡、實”不符。三是會計內部自我檢查質量不高。雖然會計電算化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會計人員沒有真正從繁雜的業務中解放出來。會計檢查過多,每一次檢查都是先進行自查,檢查后進行整改,增加工作量,達不到預期目的。再者會計自己內部進行檢查,形成運動員裁判員“一身二任”,檢查驗收結果的公正性、客觀性及對管理的實際促進作用大打折扣。
5、缺乏對會計監督重要性的認識。一是沒有真正發揮會計監督的作用。對管理過程中各個要素,各個環節進行檢查、約束和控制不到位;每項具體活動產生的偏差因素對未來工作產生不利影響分析不到位,達不到防錯堵漏的效果;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做得不夠,被監督者得不有效的警示教育。二是會計內部自身監督重賬賬、賬簿、賬表之間的監督,輕賬實之間的會計監督。
二、強化基層農發行內部會計控制的對策及建議
1、提高人員素質,增強內控管理意識。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規范的經營行為對現代銀行來說是十分必要的,而要搞好內控制度建設,人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各行要從內控主體著手,加強內控內在動力機制和能力機制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法制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全體員工的政治素質,杜絕貪污腐敗,切實防范道德風險;另一方面要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員工們的業務素質,切實防范能力風險,確立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
2、內控制度要確保健全到位,有章可循,與時俱進。各行要組織專人,按照有效性與可操作性的要求,經常性對本單位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和業務規章等內控制度進行評價,尋找制度性漏洞和缺陷,徹底拼棄不合時宜的舊做法、舊制度,對需改善的要加以修訂完善,使之符合客觀實際,增加可操作性。同時,要堅持“制度先行”原則,在開辦新業務、使用新品種前必須制定出完善的內控制度。只有不斷健全、完善內控制度,才能從制度上保證消除風險死角和風險盲區,形成靜態的、潛在的安全保障機制。
3、內控制度要執行到位,檢查到位,違章必究,確保從嚴治行。完善了內控規章制度的建設并不等于萬事大吉,關鍵在執行,以徹底改變以往“重建設,輕落實”的現象。在執行制度中不得隨意增減或“偷工減料”,嚴禁逆程序、跳程序操作,一定要按程序操作,對每一項業務要確保工序流程循序完整,步步到位,不論是簡或繁的操作程序,都應以防范風險為長期目標,以避免差錯為近期目標。
4、內控責任落實到位。內控控制的核心在于其具備“法治精神和硬性約束”,即在業務運作過程中,實現以人為核心轉變為以制度為核心,具體來說就是人訂制度,制度管人,權利清晰,責任明確。要按照每一項業務至少有兩個崗位或兩人以上參與記錄、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根據按各自的工作性質,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內控職責和各個業務工作環節的操作規則,建立崗位責任追究制和內部自律控制機制,從而實現一級對一級負責。
5、轉變觀念、合理配置人力資源,設置科學的組織結構給經營運作與內部控制提供一個合理的框架。一是保證會計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經濟業務的全過程要通過會計記錄,最終成果要通過會計部門顯示出來,會計在記錄過程中發揮監督作用,所以會計機構應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這對于內部會計控制至關重要。二是合理設置會計崗位,針對會計工作流程的變化,要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優化勞動組合,既要落實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的要求,又要兼顧崗位配置的工作效率。要徹底擯棄以往僅按業務量定崗定員的老觀念,須知“麻雀雖小,五臟齊全”,只有從管理要求和內部控制要求入手配置人力資源,才能有效地降低銀行經營風險。在實際工作中各行對各營業網點既要按業務量定崗定員,又要根據其業務品種和內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員,嚴格崗位分工,對應該增強人手的要增強相應的業務人員,并實行定期輪崗、適時交流和員工休假制度等。
6、進一步完善我行績效考核制度,建立適用于基層行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要切實加強內控制度管理,“違章重罰”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內控制度好比一把“雙刃劍”,高懸在頭上,只要不觸犯高壓線,嚴格按制度辦事,劍就會是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