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瀉心湯的臨床運用(轉載)
發表時間:2011-01-31 發表者:
楊東新 (訪問人次:147)
轉自《路志正醫林集腋-下卷》
五瀉心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篇》,仲景用以治療太陽病誤下變證的五種痞證,在《金匱要略》中用以治療內科雜證,如瀉心湯治熱盛之吐衄,半夏瀉心湯治寒熱夾雜之嘔吐,甘草瀉心湯治虛實間夾之狐
病等。由于其組方嚴密,標本兼顧,虛實兼施,配伍靈巧,隨證施治,療效顯著。在葉氏《臨證指南醫案》及吳氏《溫病條辨》中用于溫病。適應證甚廣。我在臨床工作中,對五種瀉心湯進行了認真的鉆研,尚能靈活運用,現予以整理,并附醫案舉例,以期交流。
1. 半夏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它藥下之,柴胡湯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宋本《傷寒論》149條》)。此為柴胡證誤下后的治法,該方主治脾胃虛弱,濕熱中阻,脘腹脹滿,以嘔為主的痞證。其方為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本方以半夏為君,配干姜辛開溫散,降逆止嘔,芩、連苦寒降瀉,人參、大棗、甘草健脾和胃,辛開苦降,共起降逆開結、和中瀉熱消痞之作用。《金匱要略》用以治療寒熱夾雜之嘔吐痞證。《溫病條辨》用本方加減治陽明暑溫濁痰、濕熱互結心下之痞或陽明濕溫嘔甚而痞者。
病案舉例:胡某,女,50歲,1981年3月14日門診,病歷號267617。
心下痞,腹脹,胃中嘈雜,矢氣噯氣則舒,心慌氣短,四肢腫脹,時有自汗,背痛,寒熱往來,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時黃,大便時干或不爽,苔薄黃,舌紅,脈弦細微數。此為邪熱阻滯心下,氣機不利,則心下痞,腹脹,胃中嘈雜,失氣噯氣則舒;脾虛氣分不足,故心慌氣短,四肢腫脹,時自汗;營衛不和而背痛及寒熱往來;熱擾心經、波及小腸,故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時黃;脾虛氣機失常,則大便時干或不爽;脾虛濕郁化熱,故口干不思飲,苔薄黃,舌紅,脈弦細微數。證屬脾虛濕滯化熱,阻滯胃脘,氣機不利而致痞。以辛開苦降,健脾利氣,宣通氣機為治,用半夏瀉心湯減大棗之膩,加香櫞皮理氣寬胸,加白芍和營衛。處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黃連6克,黃芩9克,太子參9克,甘草6克,香櫞皮9克,白芍12克,5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藥后心下痞,腹脹、胸悶、氣短諸癥減輕。繼以代赭石湯加減5劑而收功。
2. 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宋本《傷寒論》154條)本方主治關脈浮之熱痞證。其脈浮非表證,乃邪熱壅聚中焦之候。藥用大黃瀉營分之熱,芩、連瀉氣分之熱,共奏清熱瀉痞之功。《金匱》用以治療熱盛之吐衄血證;《溫病條辨》用以治療濕熱痢,中焦痞結,神識昏亂或瘧邪痞結心下等。
病案舉例:周某,女,22歲,1979年7月21日初診。
鼻衄一周,量多色紅,心煩心悸,胸悶氣短,苔薄舌紅,脈弦細數。心主血屬火,肺主氣屬金,開竅于鼻,心脈連肺,脈脈貫心。心經蘊熱,故現心悸心煩;熱灼肺府,則胸悶氣短;熱傷血絡,迫血妄行則鼻衄,上述諸癥皆屬心火刑肺,灼傷血絡,治宜瀉熱涼血。方投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味:大黃3克(后下),黃芩1O克,馬尾連4.5克,白茅根15克,牛膝9克。3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7月24日二診:服上方1劑后,翌日鼻衄一次,血量減半;服2劑后,晨起僅見鼻腔殘留血痂;服3劑藥后,未見出血,但仍覺氣短。仍守上方,繼服3劑。
7月27日三診:僅覺心悸氣短,予益氣養心之品調理而愈。
3.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宋本《傷寒論》155條)該方主治痞而復惡寒汗出之陽虛痞證,方中大黃、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瀉痞,附子辛熱溫經回陽。諸藥共奏扶陽泄熱消痞之功。
病案舉例:高某,女,48歲,1981年2月14日初診,病歷號77784。
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干不爽,善忘,無故欲哭,胃中冷,陣發性心中熱氣沖巔頂漸出汗,汗后心神稍爽,復而如故,苔黃膩,舌暗紅,有齒痕,脈沉弱。此乃濕熱阻滯胃脘,氣機不暢,腐化失司,故痞而不欲食;脾主四肢,胃通腸府,邪困脾胃,營氣不布,氣機失暢,故肢麻大便不爽;心陽不足,不能溫煦脾土則胃中冷;正驅邪出,故陣發性心中熱氣上沖巔頂漸汗出,汗后心神稍爽;但因陽氣不足,驅邪不盡,故復而如故。苔黃膩,舌邊有齒印乃濕熱之征;心陽不足,無力鼓動血脈,故舌質暗紅,脈沉弱。證屬素體心陽不足,兼濕熱困阻中焦,氣機不暢,升降失司。治宜扶陽瀉痞。方用附子瀉心湯:黃連3克,黃芩6克,大黃6克,上三味開水泡15分鐘,熟附子7.5克,煎20分鐘,兩湯相合,日服2次。
2月16日二診:服上方2劑后,痞滿大減,食欲見增,陣熱、汗出亦減,大便見爽。勞累后仍有陣熱、汗出,口苦不欲食。舌質轉紅,尖微赤,苔淡黃,脈沉滑微數。原方繼進2劑。
2月18日三診:諸癥基本消失,因藥店未將藥單包,病人將藥同煎沖服黃連末,服后大便略溏,但無所苦,胃中由冷變熱而舒適,口微苦而粘,不欲食,舌紫紅,苔白膩亦減輕,脈弦微數。治宜清熱祛濕,調理脾胃。方用藿樸夏苓湯加減4劑,藥后,心陽復,濕熱祛,氣機調暢,痞證自除。
4. 生姜瀉心湯: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宋本《傷寒論))154條)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加生姜,主治胃虛水飲食滯之痞證。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嘔;干姜溫中化水;芩、連泄熱消痞;參、棗、草補中益氣,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病案舉例:王某,女,38歲,1981年3月14日初診。
腹痛,下黃白色膿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腸鳴,口苦,無寒熱,近年來凡進食生冷即易腹瀉,勞累則右眼瞼、右口角抽搐。苔薄微白,舌淡紅而潤,脈細無力。此為飲食不慎,濕熱侵犯胃腸,阻滯氣機故腹痛、腸鳴,排黃白色膿性便;熱邪內迫,濕性重滯,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虛運化失司,故進食主冷易腹瀉;脾虛水谷精微運化失常,氣血生化無源,絡脈失養,故勞累則眼瞼、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紅而潤,脈細無力,乃脾虛有濕,氣血兩虛上征。證屬飲食不當而感濕熱,素體脾虛氣血不足,絡脈失養。治宜清熱祛濕,益脾養血,通營活絡,扶正祛邪。方用生姜瀉心湯加減:當歸6克,白芍15克,枳殼6克,生姜3片,半夏9克,黃芩9克,黃連6克,黨參10克,甘草6克。3劑,每日一劑,水煎服。藥后胃腸濕熱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膿液均除。
5. 甘草瀉心湯: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宋本《傷寒論》158條)該方主治再次誤下,脾胃重虛之痞。在《金匱要略》中用以治療狐
病。
病案舉例:舒某,女, 31歲,1984年1月22日初診。
1983年底流產后即帶環,數月后面部出現紅色斑塊,先由顴部開始,繼而兩腿膝下亦相繼出現,觸碰時疼痛異常,時愈時發,頭暈陣作已一年,雙目發脹,氣輪布有紅絲,口腔內常發口瘡,外陰部曾有兩塊潰瘍,胃脘痞滿,納谷一般,睡眠欠佳;腰部酸痛,帶下色黃,月經正常,大便調,尿量多,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小數。證屬脾虛濕聚,蘊久有化熱之勢,病為狐
病。治宜緩中補虛,化濕清熱,涼血解毒,仿《金匱》內外兼治法。
1. 生、炙甘草各10克,黃芩9克,黃連6克,半夏10克,干姜9克,丹皮10克,小薊12克,川牛膝12克,枳殼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六劑。
2. 外用薰洗藥:苦參30克,白礬10克,蛇床子12克,生甘草15克。水煎先薰后洗,日2~3次,二日一劑,三劑。
3. 口瘡上藥:冰硼散、錫類散各1瓶,混合均勻,以少許上于患部。
迭經五診,進藥30劑,用薰洗敷藥,諸癥減輕,帶下由黃轉白,量少,納谷增加,口瘡已一月未發。近因貪食魚腥辛辣之品,致口瘡又作,下肢紫色結節斑塊又起,口干不欲飲,便溏溲黃,舌紅苔薄黃,干燥少津,寸關弦滑。為飲食不謹,脾胃熱盛引起。本急則治標之旨,以瀉黃散加味:防風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蕾香10克,梔子3克,黃柏9克,砂仁(后下)6克,甘草9克,三劑。藥后口瘡即愈。再以甘草瀉心湯加枳實以調理氣機,至第七診(1986年3月26日)口瘡已痊愈,下肢紫斑亦消退,目赤亦杳,諸癥若失,一切復常。追訪至1986年7月未再發。
體會:
1. 痞證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悶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種自覺癥狀,證之臨床,不僅傷寒誤下邪陷等原因可以引起,即內科雜病、濕熱病中亦較常見。
2. 仲景五瀉心湯,首創了辛開苦降、寒溫并用的治療大法,是根據脾胃的生理特性和臨床常見的病理表現而來,對治療脾胃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3. 五瀉心湯的病因病機側重點既有不同,又有虛實和虛實夾雜之異,但脾胃氣機失調,升降悖逆則基本一致,故理脾胃,調升降,則是治療痞證的關鍵所在。
4.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誤下邪陷,內熱壅盛之痞;附子瀉心湯則適于邪熱有余而衛陽不足之痞;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之痞;生姜瀉心湯治水與熱結之痞;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挾濕之痞。
5. 根據濕熱輕重及舌苔之薄厚,而分別予以苦瀉或開泄,或苦辛平等,芩、連為苦寒降泄,姜、夏是辛開溫散,祛濕化濁,并非用其散寒,若濕熱并存,過用寒涼,則濕凝不化,濕遏熱伏,濕不祛熱不清,所以臨證依舌苔膩濁或潤滑,即可配姜、夏,但要掌握病情時機和濕熱邪氣之比重而調節辛苦寒溫藥的配伍用量,熱重則多以大黃、芩、連苦泄;濕重則多以姜、夏開泄。如胡某證屬脾虛濕滯化熱,用半夏瀉心湯去大棗之膩,加理氣寬胸等藥,而脾運、濕祛、熱清,痞證自除。
臨床應用五瀉心湯關鍵在于掌握虛實錯雜、濕熱兼夾、升降失調的病機,及苦辛并進、攻補兼施、寒熱并用的藥物配伍,以及辛開溫散、苦降瀉熱、補脾和中之方義。臨床虛實夾雜,濕熱阻滯,氣機不暢的胃腸肝膽病癥很多,邪熱壅盛熱傷血絡的病癥也不少,只要掌握得當,五瀉心湯在臨床上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按:希望通過這些名家的醫案及論加深我們對經方的理解及運用,以利于更好地運用于臨床,造福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