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大米,產于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射陽大米歷史上屬于秈米品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全部改為粳米,大米的品質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滿足了人們普遍的需求。
射陽縣位于蘇北黃海之濱,光照足、無霜期長,境內土壤為濱海鹽漬型水稻土,鉀含量異常豐富,蓄水透氣性能好,自然環境優越,種植歷史悠久。所產大米具有米粒飽滿,晶瑩剔透,香純綿甜,營養豐富,口感獨特的特點,馳譽上海、蘇南等地。
射陽的水資源豐富。江蘇里下河地區四條主要河道流經射陽入海,水利樞紐工程完備,以蘇北第一擋潮閘射陽河閘等四座大型擋潮閘均在射陽沿海,蘇北灌溉總渠流經射陽北端,形成自然灌溉水系,澤被大片地區。境內水網縱橫,水系合理,排灌分開,功能完備,使農作物旱澇保收。
射陽為黃淮沖積海相沉積平原,屬鹽漬型水稻土,十分肥沃。退海平原經過海水浸泡,海洋中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應有盡有,而且歷經幾百年形成的海涂,草甸蘆葦茂密,植物種類豐富,有機質、腐質物累積量很大。土質呈弱堿性,pH質為7.5~8.5,土壤結構好,中性壤土,蓄水透氣性能好,不像黏質土壤遇干板結,遇澇不透氣;也不像沙質土壤,雨過水漏,有用物質容易流失。
射陽土壤有富鉀的特性,速效鉀含量為每公斤70毫克~210毫克,平均含量140毫克。富鉀土壤特別適宜農作物生產,稻谷的糖分容易形成,使食味口感特好。射陽土壤有夜潮現象,不管怎樣干旱,一夜過來,土壤顯得很潮濕,作物不易缺水。
射陽的氣候環境獨特,射陽呈半島狀凸出,是典型的海洋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為江蘇獨有的"冷窩",春夏回溫慢,使作物生長期長。射陽為江淮氣旋入海口,夏季冷暖空氣交匯頻繁,雷雨特別是夜雷雨多,利于稻谷分蘗拔節。處于海洋、內陸氣候之間,季節溫差大,日夜溫差也大,刺激植物的生長。
射陽無霜期長達281天,積溫較高,大于等于10積溫4526~4685,每年9~10月的作物成熟期,其間蒸汽量大于南北縣份,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干物質的形成和積淀。射陽水稻種植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射陽縣稻米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明朝中葉,射陽地區就有“人煙稀少,臨海著鹽,汪田種稻,一年一熟”的記載(《射陽縣志》)。但當時未經開墾,河道淤塞、海水倒灌,“春天冒鹽霜,秋天蘆花蕩”。民國五年(1916),民族資本家張謇來此創辦墾殖公司,屯民挖渠,疊壩成田,東部植棉,西部種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步把“風吹鹽屑滿天白”的鹽堿灘,改造成“雨灑田園四季綠”的沃土。射陽成為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水稻種植品種上,也隨經濟社會發展而變化。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追逐的是有飯吃,解決溫飽,以產量高的雜交稻為主。隨著糧食市場放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從歷史上的秈稻,改為種植粳稻,九十年代末,全部改種粳稻。品種的變更,受到長三角地區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射陽水稻栽培技術領先,水稻種植水平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