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風寒五六日,受風邪影響,心煩想嘔(嘔吐后癥狀會減輕),或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口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動,小便不利,或不口渴,身有微熱,或咳嗽,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
柴胡:味苦,性微寒。入肝、膽經(jīng)。和解表里,疏肝升陽。
黃芩:味苦,性寒。入心、肺、膽、大腸經(jīng)。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經(jīng)。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炙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脾、肺、胃經(jīng)。補脾和胃,益氣復脈,調(diào)和諸藥。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jīng)。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生姜:味辛,性溫。入肺、胃、脾經(jīng)。散寒解表、降逆止嘔、化痰止咳。
大棗(掰開):味甘,性溫。入脾、胃經(jīng)。補脾胃,益氣血,安心神,調(diào)營衛(wèi),和藥性。
胸中煩但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瓜蔞仁)。
口渴: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天花粉)。
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
脅下痞滿堅硬:去大棗,加牡蠣。
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
不口渴,體表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溫服出微汗)。
咳嗽: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血氣衰弱,腠理打開,邪氣乘機侵入,與正氣搏斗,在脅下結(jié)聚,正邪分爭,惡寒與發(fā)熱交替出現(xiàn),停止與發(fā)作有時間規(guī)律,默默不欲飲食。五臟六腑相互聯(lián)系,痛楚一定在下方,邪在上而痛在下,因此會導致嘔吐。用小柴胡湯。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誤用攻下之法,導致病人不能進食,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體發(fā)黃,頸項強,小便難,則用柴胡湯(柴胡、前胡、防風、杏仁、羌活、茯苓、甘草、芍藥、麥門冬、干地黃、半夏)。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口渴,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其他用途——
1、婦人感受風邪七八日,又得寒熱交替癥,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突然斷了,這是熱入血室,血一定會凝結(jié),因此癥狀像瘧疾,發(fā)作有規(guī)律。
2、婦人在草席上受了風邪,四肢煩熱,頭痛。
3、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稀,小便自可,胸脅滿不能消退。
4、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又嘔吐,舌苔白。
5、傷寒痊愈后,發(fā)熱復發(fā)。
……
?
?資料來源:《傷寒論》《醫(yī)學源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