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沒有所謂的宰相制度,只有丞相制度,所以并不存在廢除宰相制的說法,明太祖朱元璋廢除的也是丞相制。哪里回收手表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卻不一定是丞相。
宰相不是一個官職,只是一個統稱,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好幾個人,宰相的數量取決于皇帝。
可是丞相人數卻固定,分為左丞相和右丞相。
相權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制衡皇權。
唐朝并未實行丞相制,但卻實行了“群相制”,如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和尚書仆射,以及同平章事等官員,皆是當朝宰相。
所以,朱元璋所廢除的并非宰相制,而是丞相制。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便一直感到皇權受到了相權的掣肘,所以他為了消除相權對皇權的掣肘才想盡辦法廢除丞相制。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欲和控制欲很強的皇帝,可是自己的皇權卻遭到了丞相制的削弱,這自然讓他難以忍受。
為了能夠集天下之權于一身,為了將相權納入皇權體系當中,從而將皇權推向巔峰,這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的目的所在。
為了能夠名正言順地廢除丞相制,朱元璋還下了一盤很大的棋,設了一個很大的局,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成功廢除了丞相制。
李善長為相期間,朱元璋已經感到很不爽了,所以故意跑去找劉伯溫說要廢了李善長,讓劉伯溫當宰相。
劉伯溫一聽,連連搖頭說不行不行,因為廢立宰相之事,“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
如果劉伯溫當時來一句,臣愿效犬馬之勞,愿為皇帝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話,朱元璋會怎么看他?老朱肯定認為老劉是個貪權之人,將來一定會出手收拾他。
這個坑,劉伯溫沒有跳,所以朱元璋只能作罷。
后來,李善長罷相之后,老朱又跑去找老劉說,老劉呀,老李下去了,讓楊憲頂上來當宰相怎么樣?劉伯溫搖頭說不行。
老朱又問,楊憲不行,那么汪廣洋怎么樣?劉伯溫還是搖頭說不行。
老朱再問,既然汪廣洋也不行,那么胡惟庸怎么樣?劉伯溫仍然搖頭說不行。
老朱這才拋出了重中之重的誘餌,哦,楊、汪、胡三人不行,那么只有老劉你才最適合給咱當宰相了。
劉伯溫一聽,這又是坑呀,急忙繼續搖頭拒絕,不論老朱怎么勸都沒用。
劉伯溫將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的缺點一一說給了朱元璋聽,勸朱元璋千萬別讓這三個人當宰相。
可是,朱元璋卻沒有聽劉伯溫的勸,偏偏用了這三個人。
因為讓這三個有明顯缺點的人當宰相,他們才更容易犯錯,只有犯了錯,朱元璋才能夠名正言順地治他們的罪。
拿胡惟庸來說,劉伯溫對胡惟庸的評價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意即一個國家如同一架馬車,可若是讓胡惟庸駕車的話,他會將這架馬車給掀翻。
后來也證明了劉伯溫評價的準確性,胡惟庸謀反豈不正應了他要掀翻朱元璋的馬車?
從李善長到楊憲、汪廣洋,再到胡惟庸,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沖突一直在加劇,等到胡惟庸謀逆事發,這才讓朱元璋得以借胡惟庸案而一舉廢除了丞相制。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之后,命令禁止明朝后來的皇帝恢復丞相制。
實際上,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廢除丞相制,而是要徹底打壓宰相這一類權臣。
所以,朱元璋看似是禁止后代恢復丞相制,實則是禁止他們再設宰相,不能再讓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
后來的內閣首輔雖然也被視為宰相,但事實上內閣首輔已經被剝奪了相權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也就是決策權。
內閣首輔失去了決策權,只擁有建策權,這就促使內閣首輔和廢除丞相制之前的宰相相去甚遠。
清承明制,也一樣沒有再設宰相,所以明清兩個朝代的皇權達到了巔峰,因為沒有了相權的掣肘。
對于一個朝代來說,設立宰相的優點很明顯,那就是能夠掣肘皇權,在皇帝出錯的時候能夠盡全力為皇帝更正。
因為皇帝也是人,也會犯錯,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相對冷靜的人來提醒皇帝了,誰來呢?一般來說當然是宰相。
宰相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弊端,因為宰相一旦太過強勢的話,不僅會和皇帝爭權,還可能會讓相權凌駕于皇權之上。
當又強勢又有能力又有權力的宰相和皇帝起了沖突的時候,很可能會引發朝堂震蕩,雖然這樣的情況很少發生,也很難發生。
縱觀兩千多年的朝代史,實際上宰相的存在顯然很有必要,相權的“糾錯性”是對皇權一人而決的修正。
將所有的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身上,絕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