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昨天,孩子憤憤不平地問我:你寫的文章都說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較,那你為什么還常常在我面前提XX如何優秀?這難道不是比較?
仔細想想,我確實常常比較。
但是,孩子,我想告訴你——
人類天生愛比較。人和人之間比較這個事兒,一直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
很多寓言故事都告訴我們,囿于見聞,盲目自大,終貽笑大方。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韓愈《原道》
需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寓言故事《山貓之死》告訴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實力,要是盲目自大,肯定會死翹翹
從不比較的人,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真實能力,盲目樂觀,在社會現實的打擊下,容易而一蹶不振。
提起“比較”這個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攀比。
《比較陷阱》(The Comparison Trap)這篇文章說,其實比較和攀比不太一樣。攀比大多是出自虛榮心,但比較是用來進行自我認知的。
倫敦商學院的行為組織學教授托馬斯·穆斯維勒說:“社交比較,也就是和別人做對比,是我們用來認識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比如說,我是誰,我擅長什么,我不擅長什么。社交比較并不是刻意進行的,只要我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會自發進行。”
1.比較,是一面鏡子,能讓你認清自己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你看,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說,我有三面“鏡子”,也是比較和映照。
再比如,在依靠采集和狩獵為生的時代,如果一個獵人意識到他在追蹤獵物方面比其他人都強,那么,在狩獵的群體中,他就會成為那個必不可少的向導。這個時候和別人比較,就幫助這個獵人找到了自己的優勢,而這個優勢也為他所在的團體帶來了生存優勢。
回到身邊的例子,假如你今天去上籃球課,你會不會下意識地和新來的學員比較一下身高之類的?
這種通過和別人做比較,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進行自我評估的方式,在心理學上叫做社交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
2.攀比,則是一把利劍,會讓你迷失自己
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身懷天賦,如果根據能不能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你一生都會認為它是愚蠢的。
《三傻大鬧寶萊塢》里,阿米爾汗對好友說:“你為什么學習不好?你的才華并不是在機械,而是攝影。”
當我們不足以真正了解自己,就會用別人的標準來苛責自己,而讓自己真正的天賦荒廢。
孩子,我不會讓你成為那爬樹的魚。
因此,我不會對你說:“你看看人家小明,新概念成一已經學到91課了,昨天又去參加KET的測試了。”
我不會對你說:“你看小米畫畫多棒?為什么你做個手抄報還需要求助我幫你畫花邊?”
我也不會說:“才考98分?這次單元小測,你們班有11個人得了滿分呢。”
我更不會對你進行惡意辱罵和人身攻擊,因為我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在動物的世界中,
所以,你也無需妄自菲薄,自怨自艾。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比較,有其積極的方面,即它是一種客觀評估自我的方式,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擅長的方面,也了解自己的短板,你既不必自卑,也不自負。
你需要揚長避短,成為更好的自己。
比如,你讀題能力強,數學思維好,一些較有難度的應用題都難不倒你,但是你卻常常很粗心,不是忘了帶單位,就是弄丟了小數點。
比如,你長期堅持閱讀,語文基礎不錯,閱讀理解也很棒,但你卻很懶得思考文章結構和潤色文字,作文總是寫得干巴巴,字跡還潦草。
比如,你很有同理心,同情弱者,總是愿意竭盡全力幫助別人,但你常常忘記進行比較和分辨,濫用了同情心……
比較,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讓我們質疑自己,或是產生各種沮喪的情緒。
暑假,你和同學一起學習3階魔方,當他已經完整復原6面時,你卻卡在最后一層上。若是平時,你可能會淡定地看視頻回放,找出解決方法。但是那天,你著急了,竟忘了越是混亂時,越需要冷靜,回到出錯的地方,理清思路,重新再出發。
《比較陷阱》的作者麗貝卡·韋伯說,保護自己,不陷入比較陷阱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要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認知,你認可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生活,有堅定的信念,和那些真正認可你的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于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中國式父母焦慮#
懷孕時焦慮孩子是否健全健康;
生下孩子,焦慮母乳夠不夠吃,營養夠不夠;
接下來,焦慮孩子說話晚;焦慮孩子不分享;焦慮孩子不愛看書;
好不容易進了幼兒園,又開始分離焦慮;
一波焦慮剛消失,新的焦慮便接踵而至。
為了消除種種擔憂,我也會忍不住想要引導你,教你規劃自己的人生,報名各種補習班,我也會禁止你看電視玩游戲,希望你不要偏離正軌。
但我也會常常反思,我給你的,就是你需要的嗎?我的方式,你喜歡嗎?
所以,我會常常問你的意見,也會聽你闡述你的理由,然后確定方案。
正確比較,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不要用盲目攀比的利劍傷害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的責任從來不是為孩子準備好一切,而是讓孩子有能力自己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
尹建莉曾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未經審視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過;
不懂思考的父母,難免彷徨困惑。
當家長不易,不僅要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質保障,更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滋養與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我是@愫說育兒,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關注。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本人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