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誕生出了眾多文明,三星堆、良渚等,炎黃兩部落的融合,成為華夏種族起源,歷經夏商二代,在黃河中下游不斷拓地。當姬周代殷商后,版圖進一步擴大,其施行的同姓及異姓分封制,達到了那個時代農耕文明的極限。
從版圖上看,姬周活動的區域也只是在姬水一帶,商代僅限于中原地區,和今天的國土差距甚遠,歷朝歷代,哪個朝代對版圖擴大具有突出貢獻呢?
1、秦漢奠定根基
文王八百年后,當年那個給周王室牧馬的嬴姓部族,在血與火的鍛煉中脫穎而出,一統諸侯,這個崛起于西岐之地的秦國,在兼并原東周諸侯國后,并不滿足,繼續在此基礎上開疆拓土。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以屠睢為將,率領五十萬秦軍南下,在原楚國版圖的基礎上,拓展了今廣西、廣東、云南部分、越南北部的廣袤領土,為秦擴地千里。
春秋戰國時代,北部匈奴一直是中原諸侯的心腹大患。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聯合魯、燕等國,北滅孤竹,使得燕國拓地千里,進入戰國時代后,燕、趙、秦三國扛起了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任,并構筑了長城防御體系。
秦并六國后,依然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作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朝代,秦朝有一個難能可貴之處,就是它可以同時玩兩線作戰。
在派出屠睢、任囂、趙佗的五十萬平越大軍的同時,北部防御也在次第展開。蒙恬帥軍奪取河套地區,并從內陸遷徙罪民至此,這是歷史上西北地區尤其是寧夏一帶第一次被開發。
之后,蒙恬對匈奴頻頻用兵,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不僅如此,蒙恬還建起了西起臨洮東抵遼東的萬里長城。這條線,不僅成為農耕文明與草原部族的分界線,更成為中原王朝制衡游牧民族的貿易壁壘。
自平王東遷算起,秦人經歷了立國、稱霸、兼并三個階段,秦人是堅韌的,為了生存,為了強大,五百年間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秦朝雖然十五年而亡,令人扼腕嘆息,但其創立的制度,在其后兩千余年運轉不衰,而它奠定的版圖,直到明末,依然是漢家核心地帶。其實,站在這個角度上講,后人是愧對秦人的,兩千多年一直在先秦故地打轉。
漢承秦制后,歷經文景兩朝,國庫充盈,漢武帝終于開始對匈奴展開反擊了。
按照最初的計劃,漢武帝準備采取偷襲的方案,不料未能實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邑之謀。計劃落敗后,漢武帝決定主動尋求匈奴人。
這期間,真是天佑中華,眾多名將若繁星般出現在大漢朝廷,衛青、霍去病等人即是其中的佼佼者?!笆移钸B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同樣,漢武帝對南方百越一帶展開用兵,趙佗稱臣,南越盡歸中央版圖。
2、隋唐開拓版圖
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兩漢后,歷史進入了一個相對混亂的時代,這種動蕩存在了幾百年。
楊堅,這位出生于西周和北魏軍事貴族集團的將領,在接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后,以其高超的軍事手段迅速蕩平南北,天下再次一統。
唐襲隋制,在李世民等人鏟掉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后,大唐站穩根基,北部突厥迎來了至暗時刻。
唐太宗以侯君集為帥,統兵西征,滅高昌等國,在此設置西州都護府,之后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改稱安西都護府。
這是自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之后,中原王朝再次將此區域納入中央直接管轄。唐朝安西都護府經過幾代人的浴血奮戰,尤其是高仙芝三次征討大小勃律后,其直接管轄區域相當龐大,治下涵蓋80州、110縣、120軍府,其面積約在300萬平方公里,與秦并天下時的中原面積相當,換句話說,大唐相當于在西域地區重新打造了一個華夏。
后來,因為安西實在太大了,就從里面分出了北庭都護。安史之亂后,這兩個都護府,成為平定叛軍的兵源基地。
在帝國的東方,隋煬帝為之奮斗一生的半島問題,終于隨著唐太宗的幾次御駕親征得以解決,唐朝在此設立安東都護府。
這樣的都護府,到武則天時期,一共增加到六個,其它三個分別是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南都護府。
唐軍實力有多強?300萬平方公里的安西都護府,常備軍規模也僅維持在2.4萬人左右。唐朝到底有多能打?自建國到安史之亂爆發,一百余年,它一直走在向外擴張的路上。
到唐高宗時期,唐朝的版圖已經達到了古代中國的頂峰,治下國土面積約1800(有說法1500)萬平方公里。西起蔥嶺,東抵太平洋,北至貝加爾湖,南括越南北部,皆為大唐旗幟。
3、八旗構筑框架
巍巍大唐,萬國來朝,大唐是輝煌的。強勢藩鎮造就了強勢李唐,同以往朝代不同,唐朝滅亡的時候,依然是硬朗的。留下了太多的藩鎮割據,以至于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建立宋朝,可是這個王朝始終不如李唐,終極兩宋三百余年都未能收復燕云十六州,治下面積甚至還沒有秦并六國時期的大。
歷史選擇了清朝。
隨著吳三桂等人降清,八旗子弟南下,幾萬人馬便占據了這個三百余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都說清軍是帶著嫁妝南下的,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草原部族歷來是中原王朝的夢魘,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部落,在入關前,充分汲取了歷代游牧民族南下建立政權失敗的原因,采取了與蒙古部族通婚的策略,雙方建立了聯盟關系。待清朝政權穩固后,又對蒙古部族人口政策進行了調整,北部邊患在清朝徹底得以解決。
之后平定三藩之亂,臺灣正式納入版圖。
同唐王朝一樣,消除內部隱患后,清朝統治者將目光瞄向了西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準格爾之戰。
這場戰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花了近七十年時間才徹底平定,耗費國帑無數。倒不是說清軍多么無能,因為這個時候的清準之戰,背后還站著一個急劇擴張的沙俄。
面對這塊反復爭奪的疆域,乾隆將此命名為“新疆”,并立碑刻石。此后,清朝在此駐軍設府,與中原并無二致,此舉大大加速了漢文明的傳播。
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清朝的疆域尚維持在一千三百余萬平方公里,即便是到了清末,依然維持在1135萬平方公里,與漢唐不同的是,這是清朝的實際掌控面積。
小結
發源于黃河中下游的炎黃子孫,從彈丸之地發展到如今的版圖,其實歷朝歷代皆做出了貢獻,只不過強勢王朝,如秦漢唐清更是取得了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