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他的兒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在第二年,東遷洛邑,東周由此建立。
平王東遷,是一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它不僅僅是建立了東周王朝這么簡單,這是諸侯力量超越周天子的轉折點,長達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帷幕也由此拉開。對于周王室來說,這就是一場浩劫,是眾多諸侯對周王室的獵食行為。
大家都知道,孔子說春秋時代人心不古、“禮崩樂壞”,好像在春秋時代,天子便沒了威儀。實際上,在西周時代,周王室對諸侯的管控就已經逐步失控了。
西周初年,可謂國泰民安,周禮維系著整個社會良好的運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王室與地方諸侯漸生隙痕,地方與中央的矛盾在逐步醞釀,這一切,在周夷王時代變得有些尖銳了。他為了立威,把千里迢迢趕來進貢的齊哀公給烹了!
另外,一些邊緣性質的諸侯,同周王室離心離德,也在加速去“中心化”,比如楚國熊渠,就喊出了“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楚國本為子爵,卻自封為王。此時的西周可謂是內外交困。
實際上,面對這種情況,西周并不是坐以待斃,也在加速改革。大家熟悉的“道路以目”,西周國人在街頭上打招呼都用眼神而不是靠語言,誰要是說話,就把誰抓起來。這么一看,周厲王的腦子是不是秀逗了?
其實這哥兒們可沒那么傻,相反,非常聰明。他知道周王室之所以弱,是軍隊弱,軍隊弱的原因,則是西周的財稅出問題了,他想對那些掌握山川澤林漁的權貴、國人征稅,人家肯定不愿意乖乖就范,周厲王強力推行,最終引發了“國人暴動”。結果就是周厲王被趕跑了,西周國君權勢進一步縮小。到了周幽王,怕是政令都不出王宮了。
關于西周滅亡,很多人會想到“烽火戲諸侯”,但是,周幽王是被他老丈人申候聯合犬戎一起殺死的(關于這部分內容,我在《褒姒背了千年的黑鍋可扔了,西周實亡于外戚干政》一文中有詳細講述,感興趣的朋友可查看),為了讓外孫上位而通敵,申候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周幽王死后,申候、繒侯等自然是極力扶持姬宜臼上位,是為周平王。但是,對于這個平王,周王室是不予認可的。
姬姓王族自然有他們自己的考量,主要原因有二:
1、堂堂周天子憑什么讓你一個小小諸侯來立,如此形成規矩,以后還得了?周王室威儀何在?
2、此時的姬宜臼還只是個小孩子。姬宜臼的出生年月無法查詢到,但我們可以做一個合理的推測,周幽王賓天的時候也就24歲,所以姬宜臼頂多也就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孩子很容易被諸侯操控在手掌中,這是周王室不想看到的,尤其這孩子還有一個強大的外公。
在這種情況下,西周故地百姓及舊有貴族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為王,是為周攜王。此后,開啟了兩王共治天下的時代。顯然,對于這兩位王,周攜王算是正統,周平王則是諸侯所立,屬于篡逆。
一句話,各打各的小算盤。
在周平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眾多諸侯的“簇擁”下開始東遷洛邑。
平王東遷,不是簡單的游山玩水,本質上,是一種權利的再分配游戲。
周幽王死后,鎬京一帶的勢力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秦國、申國、西周殘余。這三組勢力,當屬秦國最強,所以它對西岐故地虎視眈眈。鄭國算是一個新興的諸侯強國,晉國此時雖不算太強,但是此時的晉文侯是晉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
如果將周天子遷移出西岐,弄到洛邑一帶,對晉、鄭而言大有裨益。首先,東遷后,周王室的領地進一步縮小,東西不過六百里,也就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規模。對秦國而言,它就可以順勢占據西周故地。所以這三國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便一拍即合。
這事兒,本來吧,扶持自己的外孫上位,申候應該獲利最大,但奈何申國太弱,遠不及晉、鄭、秦,最后什么好處都沒撈著,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一點不好。被挾持的人,能吃飽飯就不錯了。
或許是平王東遷沒有給東方諸侯帶來實質性的好處,也或許是那些諸侯對周平王這種“篡逆”行為不恥,反正是連續九年沒給這孩子進貢了。
這個時候的鄭武公,也因護送有功,被封周朝卿士,他便趁機擴大領地,周平王又分封了一些土地給他,因此鄭國變得日益強大。
相對來說,晉文侯就有些落寞了,雖然同是功臣,但是周平王被捏在鄭武公手里,自己得到的好處有限,另外,周攜王就在晉國旁邊活動,也算是一大隱患了。晉文侯對這二王態度多少有一些模棱兩可吧。
無論是不是秦人把他們趕出了西周故地,反正他們也是東遷了。只不過勢力依然很小,自然,他們想獲取眾多諸侯的支持,比如連接燕國、齊國等,奈何遠水不解近渴,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
就這樣相安無事的過了十年,晉文侯終于想通了,與其得不到周平王的好處,不如直接把周攜王咔嚓掉吧,去掉一個威脅,這樣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擴大地盤了。周攜王在這種情勢下被干掉了。
平王東遷,本質上講,其實就是秦、鄭、晉、申、繒等國對周王室發起的綁架勒索行為,說白了就是吃大戶行為,這不是陰謀,而是赤裸裸的挾天子。這也是諸侯的力量首次挑戰天子,從此以后,周天子似乎成了玩物,被諸侯推來擋去,一個“禮崩樂壞”的春秋馬上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