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劉禹錫有詩:
山紅桃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是儂愁。
這首詩說的是郎心易變,儂愁無限的男女之情,但在我從事教育行業的十年以來,這種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蛋蛋哀愁卻總是出現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做為一名民辦學校的教師,我幾乎不間斷的能聽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家長問著同樣的問題:“我家孩子不愛學習,就知道玩”“你盯著他他就干,我一走他什么都不干”“這孩子自尊心太強,玩游戲都輸不起”“孩子太懶了”“孩子粗心大意”等等。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往往感到無力,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但卻沒有作用,自己做什么都不對。然而我們再看學生們,當家長認為自己提供了足夠優越的條件,孩子慣的不行的時候,學生們得到快樂了嗎?很多孩子也和我說過“我不想做作業,學校作業太多了”“我在家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我媽就知道讓我學”“我不喜歡上學”“我媽就知道成績,啥都不管”之類的論調,雖然孩子的思辨能力承受能力表達能力并不成熟,但這些言論已經比較普遍。能夠玩的好又學的好的孩子,可以說就像大熊貓一樣珍稀。
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一切的源頭在哪里?為什么很多家庭耗費了那么多資源,用了那么多力量,教育的目的卻達不到?學生們忍受了那么多批評,經歷了那么多磨難,卻無法成為優秀的人才?難道真的是血統問題,有人天生優越?不可否認人智商有高有低,家境有好有壞,但這并不是教育的關鍵。教育的關鍵在于你有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一句老話,我們形容一個人有能力時,夸獎他“棟梁之材”,類似的比喻還有“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之類。可見在我們的觀念中,把人才比喻成樹木,而培養教育的過程就如同將種子培養成大樹的過程。這一點,西方教育也有過同樣的比喻。早在1800年,早教奠基人卡爾威特在書中就曾不止一次將培養兒童比喻為種子發芽,將父母比喻成園丁。那么當樹苗有問題的時候應當怎么辦?大量不懂園藝的人胡亂澆水施肥上藥,結果折騰得半死不活,這就是家長與孩子共同痛苦的原因。
其實每一個家庭都有著成功的教育,那就是“跑”。除了意外的個例,所有的孩子都會奔跑。那么你還記得孩子是什么時候會跑的么?大多數家長記不清,但孩子什么時候會走,家長往往記得清楚。這背后是因為什么呢?
因為孩子會走了之后自然會跑,根本不需要教。學習問題同理。學習就如同跑步,想要學會跑,就必須學會走。很多家庭不讓孩子學走,就想孩子學跑,甚至還想學跳高,簡直不可理喻。學習是上層建筑,它的地基是生活。不會生活,就不會學習。
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也在弟子規中出現,大意就是先學會如何好好做人,當你做人做的好還有余力的時候,就可以上學了。千年之后,時代變了但是道理沒變。一個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往往屋子要靠別人收拾;不能認真聽課的學生,個人衛生往往依靠家長。這就是內在隱含的聯系。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不好好學習,是因為他并沒有將學習看成自己的事情,而是家長學校強加于他的額外負擔。從社會的角度來說,這是沒有負起學生應當負起的責任,就是責任感缺失。前兩天就看到這樣的學生,進入教室之后坐著一動不動,我就奇怪問他:“你在等什么呢?”他說:“我在等我媽媽把我書包打開。”他手邊就是書包,他媽媽去外面給他拿水,他便呆若木雞,這個孩子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而是已經上學的學生。這已經脫出了懶的范疇,而是他從心往外認為學習不關他的事,這種學生就是責任感缺失。由這個行為就可以判斷出他在家一定是什么都不做,就等著別人伺候。什么都不做的結果就是什么責任也不用承擔。他從沒承擔過任何責任,當然不懂得負責,小學低年級課程簡單,尚可糊弄,如果不做出改變,初中非變成噩夢不可。
孩子不負責不是孩子的責任,是家長的責任,你替他把他該做的事情全都做了,他人生就缺失一塊,可學習是重責大任,回想當年,有哪個學生敢說自己輕松愉快就能取得好成績?這些人連槍都不給孩子一把,就把孩子扔到了戰場上,還嫌他不能斬將奪旗,豈能不杯具?
同樣的,孩子無法獨立完成作業,是自制力不足的表現,這一點非常容易明白,那請問孩子能否獨立起床、洗漱、按時吃飯睡覺呢?當他自己無法控制生活的時候如果你能幫他一把,協助輔導他走上正軌,他的自制力就增強了,作業不就自然而然的能夠完成了?
學習是有難度的工作,在十幾年內難度遞增,孩子生活中不負責任,卻幻想孩子自主學習,孩子生活中自制力弱,卻幻想孩子學習上自制力強,無疑是緣木求魚。不可得也。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家長只需要關注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他的學習不可能差,退一萬步說,就算學習沒有天賦,一個優秀的人也能夠找到出路,將來成就也不會低。
現代家長并不缺什么方法,而是缺乏解決問題的思路,所有的學習問題都非常容易解決,可是生活不變,行為方式不變,就算勉強提高點成績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逗著玩罷了。佛家有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已經發生的既定事實并不值得畏懼,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源頭才是可怕的。解決問題要從源頭著手,否則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就如同中箭看大夫卻莫名其妙的將箭桿鋸斷而不拔箭,長此以往,教導就變成了發脾氣,孩子頭一低等你罵完,你也知道就算罵了也沒用,箭頭讓它去吧,箭桿鋸斷得了。
當時社會兒童生活問題的根源何在?我認為是日益發展的物質生活與停滯不前的家庭教育理念之間的矛盾,畢竟家長各有各的事業,生孩子也沒有“生孩子證”的培訓,可教育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有些事情不知道就是做不到,家庭內部由于教育觀念不同的吵架影響著生活。我所寫的這些文字正是將我的教育觀方法論展示給大家,希望能交流觀念,有所助益。幾十年來,我們的教育從高中補習向下延申到早教胎教,提出了素質教育,高喊著減負,各種興趣班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似乎祖國的教育事業正在蓬勃發展。可是家庭教育的短板不能解決,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因為教育從目的上說,宏觀是為了運轉國家機器,社會穩定;微觀上說,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生活幸福。補習班跟這兩個目的毫無瓜葛,國家社會不需要補習班內容,補習更無法讓人生幸福快樂。它是一個工具,是輔助線、螺絲刀。建造生活于未來的是理念人心,工具技巧可以讓它更方便,但工具技巧絕不是生活。將學習寄托于補習班的人往往學的不咋地。不信你觀察一下學習較差的學生,大部分都在補習班里。
—END—
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將與各位家長分享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思路等問題。歡迎讀者們的閱讀轉發留言,這是我們寫作的動力。在文章的最后,我引用《戰國策》的一句話作為結束。祝愿每一個孩子都有著這樣的父母,每一個父母,也都這樣的愛著他們的孩子。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