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的興衰,其實有很多種原因。軍備力量是大多數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比如秦朝軍備衰敗,所以漢朝得以替代。宋朝軍事實力不強,所以元朝得以取代。
那么什么是衡量一個王朝軍事實力的標準呢?看你有幾員猛將?還是說有多少在役兵馬?這些固然重要,卻不能簡單用數量來衡量。因為將士的戰斗力往往比數量要重要。唯一可以用數量來衡量的,那就是馬匹的保有量。
古代的騎兵,那就相當于是重型坦克。騎兵和步兵的戰斗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所以騎兵的多少,直接影響到了戰爭的勝負,而馬匹的多少直接決定了騎兵的多少。365體育
01古代四大產馬地,唯獨沒有中原地區。
在我國古代,有非常著名的四大產馬地,分別是西北產馬地、塞北產馬地、西南產馬地以及關東產馬地。
西北產馬地,所指的就是西域地區,也就是現今的新疆、青海以及甘肅等地,這里水草豐茂,非常適合養馬。所以從周王朝事情,就已經有人在這些地方養馬。比如說秦非子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在這一帶養馬養的非常好,所有周孝王就將秦地賞賜給秦非子作為封地,也就是秦國的源頭。
塞北產馬地指的是蒙古草原地區,這里在中國古代長期是游牧民族占據的地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集團相繼在此地崛起。他們手里擁有龐大的戰馬資源,所以他們的戰斗力也相對來說比較強大。絲綢之路開通以后,這里的戰馬也常常會販賣到中原地區。
西南產馬地也就是西藏、四川以及云南等地區,這里養馬的時間要比前面兩個產馬地稍微靠后一些,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漢朝時期,很多馬匹的交易已經在這些地方形成了一定的額規模。再往后宋朝包括明朝,都先后開通過若干茶馬古道,以茶葉和馬匹之間進行交換,形成馬匹買賣。
關東產馬地也就是我國的大東北地區。最早也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這里的少數民族相繼形成氣候,以鮮卑、烏桓為代表的東胡各民族,逐漸成為了人人騎馬的部落。這里的老百姓多以養馬為生,有了馬匹打獵也方便很多。后來這里建立了大遼、大金等王朝以后,更加注重圈養馬匹的事業。
我們會發現一個特點,我國各地都有養馬之地,唯獨中原地區是不產馬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原地區百姓人口眾多,田地養活百姓才能勉強維持,壓根就不可能空出大片田地來養馬。
再說了,中原地區的百姓養馬,如果沒有朝廷的支持,遠沒有種地來的劃算。種地到年底好歹有收成,可養馬到年底剩個啥?所以說中原地區不是沒有產馬地,而是曾經有過,覺得不劃算,后來基本都是從其他地區引進了。
02漢武帝一心想要開通絲綢之路,心心念念的是大宛名駒汗血寶馬。
馬匹是有品質的,不同品質的馬,戰斗力當然也就不同。漢武帝時期,漢朝是不缺少戰馬的,但是在跟匈奴作戰的過程中,漢武帝發現,漢朝的戰馬明顯趕不上匈奴的戰馬。
這是品種決定的,為此漢武帝曾經弄來一批匈奴人的戰馬,希望手下人能夠培育出戰斗力強悍的戰馬。可這需要很長一段試驗時間,這期間,漢武帝從張騫那兒得知了西域的消息。
張騫出使西域,在那里看到了一種大宛名駒汗血寶馬,不管是個頭還是體力,絕對是所有馬匹中最上等的一種。
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若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昔有騏驥,一日千里,伯樂見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輿,亦明相法。---《后漢書》
漢武帝聽著哈喇子都要流下來了,他急切地希望能夠得到這些汗血寶馬,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把馬弄回來就行。
所以漢武帝立志要打通絲綢之路,不僅要跟西域取得聯系,還要跟西域保持長期的聯系。當然這期間他對大宛也發動了戰爭,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汗血寶馬。
李廣利帶領大軍,多次襲擊大宛,都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的成果,反倒是損兵折將。不過大宛是小國,他們擔心漢朝會報復他們,在得知李廣利的來意后,他們拿出了三千多匹馬作為代價,換取了和平。
李廣利雖然沒有獲勝,卻得到了汗血寶馬,這一點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居然因此而獲封侯爵。
此后到了漢宣帝時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河西走廊徹底暢通無阻后,漢朝和西域之間的馬匹貿易也就成了常態了。
03唐朝前期戰馬非常多,所以唐軍的戰斗力很強悍。
李世民的軍隊為什么那么能打仗?當時隋煬帝被逼死,天下大亂之際,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軍隊,可以戰無不勝呢?
其實李世民手里就擁有著一支非常強大的騎兵力量。唐朝初期,壓根就沒什么本錢,所以李淵主動尋找到突厥,從他們那里得到了5000匹戰馬。
從此唐王朝就已經在山西地區開始養馬,這里是唐王朝的發源地,為了奪取天下,自產馬匹成了必要手段。
等到唐王朝奪取天下以后,山西也就成了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產馬地。所以唐王朝基本上是不缺少馬匹的,常年馬匹保有量都在50萬匹左右。
李世民登基以后,他開始著重發展養馬事業。他是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所以知道戰馬對唐王朝來說意味著什么。
隴右之人以畜牧為事,若更屯聚,彌不自安。但使鎮戍連接,烽堠相望,民雖散居,必謂無慮。---《資治通鑒》
于是他開始設立各種養馬機構,號稱八坊四十八監。而且周圍的那些藩屬國,每年向唐王朝進貢的貢品當中,必然是有馬匹的,他們知道唐太宗非常喜歡馬匹。
所以唐王朝的戰斗力,那是相當驚人的。馬匹的數量也就成為了大唐盛世的最好保障,巔峰時期達到了70多萬匹。
04宋朝戰馬太少,所以戰斗力陡降。
宋朝的版圖是非常尷尬的,全盛時期的北宋,依舊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重要的產馬地,幾乎都在對手手里。
西邊的西夏國,直接占據了重要的西北產馬地,他們的馬匹保有量一直都維持在50萬匹左右。
北邊的遼國或者金國,占據著塞北產馬地和關東產馬地,所以他們的實力更加強大,馬匹保有量都在百萬匹以上。
就連南邊的大理都占據著西南產馬地的一部分,嚴重分割了宋朝所擁有的產馬地。所以就算大理弱小,卻依舊能夠存活數百年。
而北宋地區,完全沒有正兒八經的產馬地,唯一的四川地區,卻道路險阻,運送馬匹也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所以宋朝的馬匹保有量,在全盛時期不過也只有20萬匹。
這數據差距就比較大了,不要說跟遼或者金百萬級別的馬匹保有量相比,宋朝就連西夏的50萬匹馬都比不了,難怪宋朝總是吃敗仗。
手里沒有重型裝備,這就相當于比人家落后了很多年。落后了當然是要挨打的份,所以北宋挨打了很多年。從剛開國就不是遼國的對手,后來連西夏都打不過,幾次輸給了西夏的騎兵。大理這個邊陲小國,在宋朝數百年的時間里,居然沒有被消滅,可見宋朝的軍事實力差到了什么地步。
05明朝初期吸取教訓,甚至開始在江南地區養馬。
當元朝一統天下以后,其實已經開始嘗試在江南地區養馬。不過如果沒有朝廷長期扶持的話,養馬政策是無法得到實施的。因為老百姓如果去養馬了,那就會減少耕種的時間和土。如果劃不來的話,老百姓是不會干的。
上問兵部尚書劉俊曰:“今天下畜馬幾何?”何俊對曰:“比年以兵興耗損,所存者二萬三千七百余匹。”上曰:“古者掌兵政委之司馬。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是馬于國為重。”---《典故紀聞》
為此到了明朝開國的時候,其實朱元璋手里戰馬的數量是相當稀少的,北伐完成以后,整個大明的戰馬不過才4萬多匹,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擔憂的數量。
朱元璋明白,就連宋朝這種偏安一隅的政權也不止這個數量的戰馬,堂堂大明王朝,怎么能夠只有這么點戰馬呢?
所以朱元璋決心要做出改革,支持和鼓勵大家一起養馬。他心里非常清楚,戰馬是消耗品,一旦有了戰事,那就能派上很大用場。這個時候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挽救這件事。
首先,設立機構專門來養馬。這些機構所養的馬屁,基本上都供給官用或者驛站用。此外衛所的士兵們也要養馬,主要就是供給軍用。
其次,鼓勵老百姓們養馬。北方老百姓養馬屬于正常現象,而南方的老百姓如果養馬,將會給與特殊的補貼或者減免稅收等政策,甚至可以免除差役。
還有,與游牧民族之間的馬匹貿易常年不斷,這是保證馬匹保有量的一個重要渠道。因為游牧民族手里的馬匹較多,而他們缺少中原地區的糧食、茶葉瓷器等產品。
有了這些措施以后,明朝的馬匹數量明顯增長。甚至在江南地區,都形成了頗具規模的馬產地。朱元璋晚年的時候,明朝的官馬數量已經達到了90萬匹,基本和盛唐時期的數量相當,這就是戰斗力的保障。
總結:馬匹的數量和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
馬匹不僅可以訓練出強大的騎兵,而且可以成為非常有效率的運輸工具。過去沒有飛機高鐵,光靠兩條腿壓根就無法承擔運輸重任。
所以馬匹就承擔了這樣的重責,也正是因為馬得到了重用,才會使得封建時期,人們的眼光看得更遠。
不論是漢朝還是唐朝,他們對馬匹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包括后來明朝的朱元璋,因為他們知道戰爭的勝負,其實馬匹占據了主要作用。
而可憐的宋王朝,還沒有一統天下的時候,幾乎所有養馬地都被其他人給霸占了。這就注定了他們會一直處于被動狀態。想要馬匹,那就只能花大價錢購買了。
參考資料:
《漢書》
《后漢書》
《資治通鑒》
《舊唐書》
《典故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