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九日 小慈問安
“真正的圓滿,從來不是滿足欲望,而是感受到內心深處真正的需求。”
——小慈
作者 | 儒風君
朗讀 | 陳著
來源 | 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編輯 | 慈懷書院(ID:cihuaishuyuan)
叔本華說:人生就是一團欲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得到滿足便無聊。盡管如此,總有人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并不是他們擁有的比旁人多,而是他們想要的比別人少。常存知足之心,行于四方,覺處處寬闊;若有貪得之念,富有四海,亦步步擔憂。若是執著于非要滿足欲望,生活便會被執念操控,處處不得意,這便是作繭自縛了。束縛人生的繭,大都由心而生,很多人的痛苦也都來自不肯放下的執念。若是能擺脫執念,學會知足,讓我們從內心感到富有,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名與利,每個人都日思夜想,然而貪得無厭卻容易引禍上身。生活雖然離不開名利,但是過度的貪婪,會使人患得患失,還會引起他人嫉妒,惹出不必要的禍端。人生還是該從容一些,不刻意、不執著,心如止水,才做得了自己的主人。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知足者,即便吃著粗糧、喝著冷水,用胳膊當枕頭,心中也充滿了快樂。不知足者,如清朝貪官和珅,貪到富可敵國,不過是給自己埋下一顆炸藥。人的貪心好比一個無盡的黑洞,若是不加節制,它會吞噬掉真正的內心。古往今來,權貴因貪得無厭,一敗涂地;君王因奢侈靡費,國破身亡。不如像陶淵明一樣樂天知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如接受現狀,與自己握手言和,放下貪念,讓生活明媚如初。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能享受長久的喜悅。野心大過才華,危險就在身后,才華蓋過野心,才能長長久久。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只有對事知足,與人無求,才能時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高尚的品格。對事知足的人,情緒穩定心態好;與人無求的人,品德優異名聲高。品德的高貴就在于與人無求,內心的富足就在于熱愛生活;與人無求、內心富足,生活才能走向美好。內心富足,對自己百分百接納,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一個人,不僅要懂得知足,更要能看到自身的不足,這樣才能更好地完善自身。在完善自身的過程中,不能隨性而為,要遵守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知足是為了心情愉悅;知不足是為了完善自身;有為是為了有所作為;有不為是為了潔身自好。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心,便構成了熙熙攘攘的煙火人間。林語堂曾說過: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這四件事人人都可以做到,然而能從中體會到快樂的人卻寥寥無幾。《菜根譚》里講:“一場閑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為夭。”真正的圓滿,從來不是滿足欲望,而是感受到內心深處真正的需求,心輕了,日子才會輕松愉快。作者:儒風君·金晨,來源:儒風大家。國學愛好者聚集地,超優質國學內容原創號。有溫度,有價值,有趣味,儒風大家,伴你讀懂中國文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