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第七章主要用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來比喻圣人的行為沒有貪私的心念。《道德經》共讀分享兩個版本,一是根據春秋戰國、西漢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訂的《道德經古本合訂》(復旦大學李輝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經》今本(曹魏經學家、哲學家王弼編著)。
古本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
今本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長久的原因是天地沒有生,沒有生便沒有滅,故能長生不死。這是老子以天地比喻道體不生不滅,即釋迦牟尼所說的“無生法忍”的境界。莊子說“生生者,無生”——能夠產生生命的是沒有生命的一一也是描述道本無生的境界。所以修行若欲了脫生死,證人與天地相同的長生不死之境界,首先要無生,此后才能不死。有生一定有死,這是對待、流行、化生的必然結果。所以必須無生,才能超越生死。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一個道者,效法天地,他后其(肉)身、外其(肉)身,成就如天地一般不生不滅之(法)身。“后”與“外”,是形容 一種放下、不執著的心態。肉身是有生滅的,一旦執著,便落入生死兩端之局,必然從生端走向死端。修行若欲超越生死,首先要從身體的束縛中跳脫出來,不能在肉身里硬做功夫,用功的關鍵是要配合心法,即下文所說:
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圣人能夠跳出生死之局、不執著于肉身的關鍵,是“無私”。“私”,私心,世間凡夫人人皆有私心;“無私,即無我。釋迦牟尼說,眾生都有“倶生我執”:無始以來,一切具有靈性的生命都認為 有一個“我”,自出生之后便執著這個“我”,一天二十四小時為 “我”忙碌不停,生出喜怒哀樂等感觸,枉受生老病死等煩惱諸苦。若能放下我執的私心,做到無我,何人來受這生死?既無人受此生 死,正是跳出生死之時,又何患肉身的生滅?心作解脫之時,此身亦得常樂,即是佛說“諸法無我”“常樂我凈”的境界。“故能成其私”,第二個“私”,不是私心,而是指超越私心、證入無我之后成就的一個無上境界,相當于“常樂我凈”的“我”,不是“諸法無我”的“我”。“諸法無我”的“我”,指俱生我執,是私心;“常樂我凈”的“我”,是大我,是公心,普天下一切眾生皆是我,我與眾生無二無別,此時已與道相融,即第十六章所說“道乃久,沒身不殆”的境界。
'天長地久',是針對萬物一直在生滅變化而言。天地有如容器,萬物在其間活動。相對于萬物,天地是不變的;但是,就天地自身而論,卻不可說是永恒的,所以有'天地尚不能久'(二十三章)一語。真正永恒的,只有'道'(參考二十五章的解讀)。
天地'不自生',是說天地不為自己的生存打算,而讓萬物自行生滅,結果天地反而不受變化所困,可以長久生存下去。
圣人是悟道之人,為何要效法天地呢?理由有二:一、圣人是人間的統治者,面對的是百姓;他可以取'天地面對萬物'的模擬關系,來作為自己的示范。二、道是無形無象的,不像天地可以觀察取法;天地不等于道,但卻源自于道,足以提供圣人許多啟示。
圣人的'無私'表現于退讓、不爭、忘我、隨順上,但是由結果看起來卻是十分積極的。在此,'成其私'不是'無私'的目的,而是'無私'的自然結果。老子是以智能覺悟最深刻的因果關系,而不是提供處世的手段或謀略。此外,這些字句的主詞是'圣人',亦即代表了圣人的體驗。我們對于類似的說法,可以存思也可以效法,但未必可以搬來就用,更不必期望立即達成同樣的效果。
老子用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來比喻圣人的行為沒有貪私的心念。在其位的人,機會來得最方便,往往情不自禁的伸展一己的占有欲。老子理想中的治者卻能“后其身”“外其身”,不把自己的意欲擺在前頭,不以自己的利害作優先考慮,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謙退精神。
不把自己的意欲擺在前頭的人(“后其身”),自然能贏得大家的愛戴(“身先”);不把自己的利害作優先考慮的人(“外其身”), 自然能完成他的精神生命(“身存”)。這種人,正是由于他處處為 別人著想,反而能夠成就他的理想生活。
這一章繼第五章之后,再一次歌頌天地。天地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是“道”所產生并依“道”的規律運行而生存,從而真正地體現道。老子贊美天地,同時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觀念中,所謂人道,既以天道為依歸,也就是天道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運用。這一點,是老子書中經常發揮的觀點,在本章里,他就表達了這種觀點。接下來,老子以“圣人”來說明人道的問題。圣人是處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對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養性,而且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對天地來說,“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對圣人來說,“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其中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說明對立著的雙方在互相轉化。通俗地講,老子所贊美的圣人能謙居人后,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對什么事都插手,而是從旁邊把事情看清了再幫一把,反而能夠站得住腳。這種思想,有人認為是為人處世的智慧,以無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也有人指責老子學說中多講詐術,尤其是“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們引用為論據,認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權位,卻用了狡詐的方式,耍了一種滑頭主義的手腕,等等。仁智互見,在《道德經》書的許多觀點來講都是如此。對各種解釋可以姑且存之,經比較研究,終究可以找到切合實際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