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中的F系3級中型坦克D2
雖然在一戰中法國人的雷諾FT輕型坦克非常成功,并且隨后在全世界里掀起了一股“山寨”風潮,但其實一戰剛結束法國人就想把雷諾FT全部替換掉。這是很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戰爭的結束讓數千臺坦克毫無用武之地,戰敗的德國人被迫在家研究農用拖拉機,戰勝國法國也要面臨著處理戰爭剩余物資的問題。而且雷諾FT自身的性能也很讓人失望,它的越野速度甚至比人步行速度還要慢,為了替換掉它,D1/D2坦克應運而生。
▲D1坦克,懸掛更換為垂直螺旋彈簧懸掛
D1坦克其實就是雷諾FT的“升級版”,把能提升的地方全都提升了一遍,同時為了增強坦克的機動性,把懸掛換成了垂直螺旋彈簧懸掛。然而雄心勃勃的法國人并不打算讓D1單純承擔支援步兵的任務,他們希望D1會成為真正的“戰斗坦克”,即可以和敵方坦克“硬碰硬”的車輛。但是這會讓其他國家認為D1是B1重型坦克的下位替代,在未來縮減軍備的條約中,可能會因此影響裝甲兵的發展(避免法軍一家獨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30年1月23日法國國防部提議設計生產一型防御力更優秀但是重量相對較輕的坦克,這就是D2。D2完全是“備用方案”,誰知道卻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搖身一變成了“正宮娘娘”。
▲D2坦克線圖
D2最初的設計目的是制造一型“把裝甲厚度提升至40mm,速度提升至22千米/時,但重量保持在15.5噸”的D1坦克,因此嚴格意義上該車就是D1坦克的發展型號。為了達到“增強防御又不會超重”的目標,該車的裝甲組合工藝從D1的鉚接改成了焊接,這樣可以顯著降低車重。然而焊接需要大量成熟的技術工人,人工費上可要比鉚接高得多,因此雷諾廠堅持必須由法國軍方先行墊付費用,然而法國陸軍表示:“就是地主家也沒余糧啊!我手上壓根沒這個預算!”
▲D2坦克
最后還是雷諾廠首先做了讓步:1931年12月8日,雷諾廠表示愿意先用鉚接工藝制造一臺D2的原型車,該車在4個月后交付給了法國軍方,軍方測試了一年多之后,在1933年終于決定量產該車(但是裝甲連接工藝仍然使用焊接)。最終在1934年12月29日,軍方以每個車體40萬法郎的單價,向雷諾廠訂購了50臺D2坦克的車體,而D2坦克配用的炮塔價格是額外另算的。
▲D2坦克使用標準的APX1炮塔
D2坦克要使用什么炮塔的問題還引發了一些爭論,最初坦克本來計劃搭載施耐德設計的ST3炮塔,后來又改為D1同款的ST2炮塔,但是最終D2上搭載的還是統一規格的APX1炮塔(B1同款)。APX1炮塔單價21萬法郎,這使得D2坦克的單車造價被提升到了61萬法郎。
▲被摧毀的D2坦克
D2坦克總共生產了100臺,有趣的是未來的法國總統戴高樂還曾經指揮過D2坦克:1937年4月法軍第507坦克團接收了三個連的D2坦克,而這個團的指揮官就是戴高樂上校。但是天才的戴高樂并不能改變D2坦克自身的問題——和前輩D1一樣,D2的性能也非常不可靠。
▲德軍和D2坦克合影
在1940年爆發的法國戰役中,D2坦克的表現也同樣非常糟糕。在1940年5月27日發生的戰斗中,一個法國坦克營只能出動17臺D2坦克去攻擊亞眠附近的德軍,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們沒有得到任何法國步兵支援。D2坦克們在德軍反坦克炮的攢射下發起了沖鋒,雖然它們成功沖過了德國的防線,但也損失了7臺坦克。
▲炮塔被擊穿的D2坦克
法國戰役結束后,德軍至少獲取了21臺D2坦克,其中9臺是車組向德軍投降,另外12臺是被丟棄但未被乘員破壞的。德軍將該車命名為Panzerkampfwagen 733 (f) ,但并不打算繼續使用這些過時貨,只是把它們的APX1炮塔拆下來安裝到了裝甲列車或是碉堡上。可嘆D2坦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卻“未能在戰斗中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