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貴州巡撫之設起于順治十五年(1658)六月,經洪承疇薦舉,趙廷臣出任首任巡撫,“擢湖廣督糧道參議趙廷臣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提督軍務。以經略大學士洪承疇薦舉故也”[1]。從順治十五年始,幾經裁置,直至宣統三年(1911)清亡,清代巡撫制度在貴州走過了254個春秋。據錢實甫的《清代職官年表》記載,共有139人出任或署理貴州巡撫。
有關清代貴州巡撫的基本信息,不少學者克盡煩瑣,甘為人梯,不厭詳慎追考,做了梳理匯總。眾多成果以錢實甫的《清代職官年表》記載最為詳細。錢實甫的《清代職官年表》梳理了清代貴州巡撫的屬籍、出身、任期以及任后去向等,信息最為齊全,為清史研究者所廣泛使用,是研究清代官員群體的必備之材料。但受作者編纂年表所處時代條件所限,書中存在一些疏漏,有礙我們透視清代貴州巡撫群體研究。魏秀梅的《清季職官年表》整理了嘉慶朝至宣統朝貴州巡撫的屬籍、出身、任職、類別、離職及其原因,糾正了錢表中的一些錯誤,同時對官員個人信息疏漏之處進行補充,而順治朝至乾隆朝相關貴州巡撫信息疏漏之處仍未得到較好訂補。筆者在《清代職官年表》記載之基礎上,以《清實錄》為主,實錄所闕者,則以《清史稿》《清史列傳》《清代碑傳全集》《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及其他傳記文獻補之,就能力之所及、資料之所見,對《清代職官年表》所漏載的貴州巡撫出身信息做一考稽,以資參考。
(1)卞三元,順治十五年(1658)六月至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任貴州巡撫。《清代滿漢名臣傳》:“卞三元,漢軍鑲紅旗人,先世居蓋平縣。父卞為鳳,太宗文皇帝時,任秘書院副理事官。三元以崇德六年舉人,亦為秘書院副理事官。”[2]《(民國)貴州通志》:“卞三元,奉天蓋平人,后隸籍漢軍鑲紅旗,崇德六年中鄉榜為秘書院副理事。”[3]另據《(道光)貴陽府志》:“卞三元,奉天蓋州人,舉人,閏三月以山西按察使升右副都御史任巡撫,十一月至貴陽。”[4]故卞三元出身為舉人。
(2)羅繪錦,順治十八年(1661)閏七月至康熙六年(1667)十一月任貴州巡撫,《清代職官年表》屬籍及出身均缺。《(民國)貴州通志》載:“羅繪錦,奉天遼陽人,后隸籍漢軍鑲紅旗,順治八年授通政司理事官。”[5]《欽定八旗通志》記載:“羅繪錦,漢軍鑲紅旗人,順治十八年九月任貴州巡撫,康熙六年十一月休。”[6]《國朝耆獻類征初編》也載:“羅繪錦,順治八年授通政司理事官,十三年,擢順天府府尹,十八年遷貴州巡撫。”[7]故羅繪錦屬籍為漢軍鑲紅旗人,但檢索史料均未發現其相關出身的記載,羅繪錦出身不詳。
(3)佟鳳彩,康熙六年(1667)十二月至康熙十年(1671)正月任貴州巡撫。《(民國)貴州通志》:“佟鳳彩,奉天人,后隸籍漢軍正藍旗,以生員為國史院副理事官。”[8]《(乾隆)貴州通志》:“佟鳳彩,奉天人,生員,康熙七年任貴州巡撫。”[9]另外,陳德鵬的《晚清河南巡撫研究》考證佟鳳彩出身為生員。[10]
(4)曹申吉,康熙十年(1671)正月至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任貴州巡撫。《清代碑傳全集》:“曹申吉,山東安丘人,中順治十二年進士,選內翰林庶吉士。”[11]《清代滿漢名臣傳》:“曹申吉,山東安丘人,順治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十四年,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充日講官。”[12]另據《(民國)貴州通志》:“曹申吉,字錫馀,山東安丘人,順治乙未進士,由庶常外轉湖廣守道,薦歷禮兵二部侍郎。”[13]故曹申吉出身應為進士。
(5)衛既齊,康熙三十年(1691)九月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正月任貴州巡撫。《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載:“衛既齊,弱冠成進士,選內弘文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調霸州判官,擢山東布政使,遷順天府尹,轉都察原左副都御史,改巡撫貴州都察院右副都御史。”[14]《清史稿·列傳》:“既齊,康熙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15]《(民國)貴州通志》:“衛既齊,山西猗氏人,舉進士,官御史,有直聲,累官至左副都御史。”[16]故衛既齊出身應為進士。
(6)閻興邦,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二月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月任貴州巡撫。據陳德鵬的《晚清河南巡撫研究》[17]考證,閻興邦出身為舉人。
(7)白潢,康熙五十五年(1716)閏三月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月署理貴州巡撫。《清史列傳》:“白潢,漢軍鑲白旗人,由筆帖式授內閣中書。”[18]《國朝耆獻類征初編》:“白潢,漢軍鑲白旗人,由筆帖式授內閣中書,遷侍讀。康熙三十九年授福建糧驛道。”[19]《清代滿漢名臣傳》:“由筆帖式授內閣中書,遷侍讀。”[20]另據《清史稿·列傳》:“白潢,字近微,漢軍鑲白旗人。初授筆帖式,考授內閣中書,遷侍讀。”[21]故白潢出身為筆帖式。
(8)金世揚,康熙五十八年(1719)十月至雍正元年(1723)十一月任貴州巡撫。《河南通志》:“金世揚,正黃旗人,蔭生,康熙四十七年任。”[22]《欽定盛京通志》:“金世揚,漢軍正黃旗人,蔭生,康熙三十七年任。”[23]因此,金世揚出身應為蔭生。
(9)毛文銓,雍正元年(1723)十月至雍正三年(1725)四月任貴州巡撫。《(乾隆)湖南通志》:“毛文銓,鑲白旗,監生,康熙五十五年任湖南提刑按察使。”[24]《云南通志》:“毛文銓,鑲白旗人,監生,康熙五十九年任布政使。”[25]另據《廣西通志》記載:“毛文銓,鑲白旗人,監生,康熙四十四年任潯州府知府。”[26]故毛文銓出身為監生。
(10)石禮哈,雍正三年(1725)四月至雍正三年八月署理貴州巡撫。《(乾隆)貴州通志》:“石禮哈,正白旗人,歲貢。”[27]另《(民國)貴州通志》載:“石禮哈,漢軍正白旗人,貢生,雍正二年至四年任威寧鎮總兵。”[28]故石禮哈出身為貢生。
(11)何世璂,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至雍正五年(1727)十月任貴州巡撫。《(民國)貴州通志》載:“何世璂,山東新城人,由舉人授莒州學正。康熙四十八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29]《嘉慶重修一統志》:“何世璂,字澹庵,新城人,康熙己丑進士入史館,十余年出督浙江學政,尋改兩淮運使,累官直總督,卒謚端簡。”[30]《清代滿漢名臣傳》:“何世璂,山東新城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31]故何世璂出身為進士。
(12)沈廷正,雍正五年(1727)十一月至雍正六年(1728)六月任貴州巡撫。《河南通志》:“沈廷正,鑲白旗人,歲貢,雍正三年任提督按察使司。”[32]《(乾隆)貴州通志》載:“沈廷正,奉天人,歲貢,雍正六年任巡撫。”[33]《云南通志》:“沈廷正,奉天鑲白旗人,歲貢,七年任巡撫。”[34]另《福建通志》:“沈廷正,鑲白旗,歲貢,雍正四年任布政司左布政使。”[35]而《欽定八旗通志》記載“沈廷正,正漢軍鑲白旗人,康熙四十一年由筆帖式授湖廣羅田知縣”[36]為孤證,不采納。故沈廷正出身為歲貢。
(13)元展成,雍正十年(1732)二月至雍正十三年(1735)十一月先署理后實授貴州巡撫。《大清畿輔先哲傳》:“元展成,字允修,號芝亭,靜海人,歲貢生,初納貲為兩淮鹽大使。”[37]《(民國)貴州通志》:“元展成,直隸靜海人,由歲貢生捐納知州。”[38]《云南通志》:“元展成,直隸靜海人,廩生,六年任按察使。”[39]此外,《國朝耆獻類征初編》[40]的記載與《(民國)貴州通志》同。清制,廩生中食廩年深者可充歲貢。故元展成出身為歲貢。
(14)愛必達,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至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任貴州巡撫。《清代滿漢名臣傳》:“愛必達,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父音德,官領侍衛內大臣,自有傳。愛必達由生員考補筆帖式。”[41]《(民國)貴州通志》:“愛必達,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初由生員考補筆帖式。”[42]另有《清代河臣傳》記載:“愛必達,由生員考補筆帖式,乾隆二年,襲勛舊佐領,四年,授吏部員外郎。”[43]《(光緒)山西通志》也載:“愛必達,滿洲鑲藍旗人,生員,乾隆十二年任山西巡撫。”[44]此外,《國朝耆獻類征初編》[45]的記載與《清代滿漢名臣傳》同。因此,愛必達出身為生員。
(15)開泰,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至乾隆十八年(1753)三月任貴州巡撫。《欽定八旗通志》:“開泰,滿洲正黃旗人,姓吳雅,雍正二年進士改庶吉士,五年授編修充陜西鄉試副考官。”[46]《(民國)貴州通志》:“開泰,滿洲正黃旗人,以進士起家,乾隆十六年任貴州巡撫。”[47]《清史稿·列傳》:“開泰,烏雅氏,滿洲正黃旗人。雍正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九年,遷侍講。”[48]故開泰出身為進士。
(16)定長,乾隆十八年(1753)三月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六月先署理后實授貴州巡撫。《清代滿漢名臣傳》:“定長,由監生于雍正十三年授內閣中書。”[49]《(民國)貴州通志》:“定長,滿洲正黃旗人,雍正十三年授內閣中書,乾隆三年遷侍讀。”[50]《欽定八旗通志》記載:“(喀爾吉善)如例謚莊恪,長子定長由監生于雍正十三年授內閣中書,乾隆三年,遷侍讀,五年,襲世管佐領。”[51]另外《國朝耆獻類征初編》[52]的記錄與《清代滿漢名臣傳》同。故定長出身為監生。
(17)劉藻,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六月署理貴州巡撫。《清史稿·列傳》:“劉藻,字素存,山東菏澤人。初名玉麟,以舉人授觀城教諭,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試一等,授檢討,更名。累遷左僉都御史。”[53]《(民國)貴州通志》:“劉藻,山東菏澤人,初名玉麟,由舉人任觀城教諭,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授檢討,改今名。”[54]另《清代滿漢名臣傳》[55]《清史列傳》[56]《國朝耆獻類征初編》[57]的記載與《(民國)貴州通志》一致。故劉藻出身為舉人。
(18)圖爾炳阿,乾隆二十八年(1763)六月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月任貴州巡撫。《(民國)貴州通》《(道光)貴陽府志》《欽定八旗通志》均載有屬籍,但未記載出身。《清史稿·列傳》:“圖爾炳阿,佟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初授吏部筆帖式,累遷郎中。”[58]《清代滿漢名臣傳》載:“圖爾炳阿,佟佳氏,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十三年,由吏部筆帖式授主事。乾隆元年,遷員外郎。二年遷郎中。”[59]另有《國朝耆獻類征初編》[60]的記錄與《清代滿漢名臣傳》的記載相同。故圖爾炳阿出身為筆帖式。
(19)鄂寶,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一月任貴州巡撫。《欽定盛京通志》和《欽定八旗通志》均只載有屬籍,未記出身。《(光緒)山西通志》載:“鄂寶,滿洲鑲黃旗人,生員,乾隆三十三年任山西巡撫。”[61]《清史稿·列傳》:“鄂寶,鄂謨托氏,滿洲鑲黃旗人。父西柱,官西安將軍。鄂寶自官學生授內閣中書。再遷戶部員外郎。”[62]清制,乾隆時期八旗官學生定肄業年限為十年,前三年專學經書,后再經考試,視情況分習漢文與翻譯。學習期滿,凡習翻譯者,有機會取得生員資格。故鄂寶出身應為生員。
(20)喀寧阿,乾隆三十四年(1769)五月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任貴州巡撫。《(民國)貴州通志》:“喀寧阿,納喇氏,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初,由蔭生以主事用擢都通。”[63]《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載:“喀寧阿,納喇氏,滿洲鑲藍旗人,父奇善,襲其祖喀山所遺一等男爵,喀寧阿由二品蔭生。”[64]另《國史列傳》[65]的記載同為二品蔭生。故喀寧阿出身為蔭生。
(21)顏希深,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至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任貴州巡撫。《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載:“顏希深,廣東人,由貢生遵川運例捐同知即用。”[66]《清代滿漢名傳》:“顏希深,廣東連平州人,由貢生捐同知。”[67]《國朝耆獻類征初編》[68]的記載與《清代滿漢名臣傳》的相同。因此,顏希深出身為貢生。
(22)李慶棻,乾隆五十年(1785)七月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月任貴州巡撫。《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引見折載:“李慶棻,正藍旗漢軍人,年三十七歲,由筆帖式,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內引見。”[69]《清代滿漢名臣傳》:“李慶棻,正藍旗漢軍人,湖南鎮筸鎮總兵佛保之孫,由筆帖式授戶部主事。”[70]《(民國)貴州通志》[71]《國朝耆獻類征初編》[72]的記載與《清代滿漢名臣傳》同為筆帖式。故李慶棻出身為筆帖式。
(23)郭世勛,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月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七月任貴州巡撫。《清史稿·列傳》:“郭世勛,漢軍正紅旗人。初自筆帖式擢吏部主事。”[73]《國朝耆獻類征初編》:“郭世勛,漢軍正紅旗人,乾隆十九年由筆帖式擢吏部主事。”[74]《清代滿漢名臣傳》[75]中記為筆帖式,與《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完全一致。另據《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76]中的引見折記載為筆帖式。故郭世勛出身為筆帖式。
上述補考主要是圍繞錢實甫的《清代職官年表》所漏載的清代貴州巡撫出身信息來進行的。在稽考過程中注重以下兩個原則。其一,盡量使用清朝時期所編輯的傳記材料和原始檔案材料,把傳主放在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中。如考補過程中大量使用了《清代滿漢名臣傳》中的材料,《清代滿漢名臣傳》初編于乾隆末期至嘉慶初年,其記載內容與《清史列傳》所記載的內容有出入時,盡量避免使用后者材料;同時運用官員履歷檔案進行信息補校,履歷檔案是一手的原始史料,這些文書是在當時衙門和皇帝任用官員活動中形成的,因而是具有很強真實性和客觀性的材料。其二,避免孤證,在考證的過程中,運用至少兩條及以上史料進行互證,當兩條史料記載完全相同時,盡量搜尋別的史料進行補證,盡管不能排除史料之間存在“源”與“流”之關系,但也能反映出史料謄錄者對前一史料的認可。有關清代貴州巡撫出身記錄,散落于各傳記材料和檔案材料中,筆者所見材料和能力有限,而考稽工作是一項龐大工程,文中考證難免有不妥之處,補訂材料的挖掘與完善,還需同仁的指導和共同努力。
注釋:
[1]《清世祖實錄》卷118,順治十五年六月辛未條,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第918頁。
[2]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第599頁。
[3]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卞三元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4]蕭琯等纂《(道光)貴陽府志》卷9《表六·職官》,咸豐二年朱德璲綬堂刻本。
[5]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羅繪錦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6]《欽定八旗通志》卷340《八旗大臣題名二·各省巡撫》,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7]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49《羅繡錦(弟繪錦)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2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第263頁。
[8]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佟鳳彩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9]靖道謨等纂《(乾隆)貴州通志》卷18《秩官·職官·國朝·巡撫》,乾隆六年刻、嘉慶補修本。
[10]陳德鵬:《晚清河南巡撫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第26~27頁。
[11]錢儀吉編、陳金林整理《清代碑傳全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324頁。
[12]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4635頁。
[13]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曹申吉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14]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59《衛既齊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3冊,第365頁。
[15]趙爾巽:《清史稿》卷276《列傳六十三·衛既齊傳》,中華書局 ,1977,第10081頁。
[16]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衛既齊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17]陳德鵬:《晚清河南巡撫研究》,第27頁。
[18]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卷14《白潢傳》,中華書局,1987,第1016頁。
[19]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5《白潢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37冊,第843頁。
[20]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901頁。
[21]趙爾巽:《清史稿》卷289《列傳七十六·白潢傳》,第10256頁。
[22]王士俊等修《河南通志》卷35《職官六·提刑按察使司》,1986年影印本。
[23]阿桂、劉瑾之等撰《欽定盛京通志》卷42《職官四·錦州府知府》,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24]陳宏謀等纂修《(乾隆)湖南通志》卷60《職官四·本朝風憲官·湖南提刑按察使》,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25]鄂爾泰等修纂《云南通志》卷18(上)《官秩·本朝·布政使》,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26]金鉷等修纂《廣西通志》卷58《官秩·國朝·潯州府知府》,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27]靖道謨等纂《(乾隆)貴州通志》卷18《秩官·職官·國朝·武職》,乾隆六年刻、嘉慶補修本。
[28]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職官表九·清·威寧鎮總兵》,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29]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何世璂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30]《嘉慶重修一統志》卷164《濟南府三·人物·本朝·何世璂》,《四部叢刊續編》史部。
[31]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1857頁。
[32]王士俊等修《河南通志》卷35《職官六·提刑按察使司》,1986年影印本。
[33]靖道謨等纂《(乾隆)貴州通志》卷18《秩官·職官·國朝·巡撫》,乾隆六年刻、嘉慶補修本。
[34]鄂爾泰等修《云南通志》卷18(上)《秩官·本朝·巡撫》,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35]郝玉麟等修纂《福建通志》卷78《職官八·總部·國朝·布政司左布政使》,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36]《欽定八旗通志》卷202《人物志八十二·沈廷正傳》,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37]周駿富輯《大清畿輔先哲傳》卷4《元展成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98冊,第387頁。
[38]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元展成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39]鄂爾泰等修《云南通志》卷18(上)《秩官·本朝·按察使》,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40]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71《元展成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4冊,第499頁。
[41]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2555頁。
[42]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愛必達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43]《清代河臣傳》卷2《愛必達傳》,《清代傳記叢刊》第56冊,第103頁。
[44]王軒等纂《(光緒)山西通志》卷13《職官譜四·巡撫部院》,三晉出版社,2015。
[45]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79《愛必達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5冊,第253頁。
[46]《欽定八旗通志》卷154《人物志三十四·開泰傳》,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47]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開泰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48]趙爾巽:《清史稿》卷326《列傳一百十三·開泰傳》,第10873頁。
[49]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1201頁。
[50]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定長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51]《欽定八旗通志》卷153《人物志三十三·喀爾吉善(子定長)傳》,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52]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71《喀爾吉善(子定長)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4冊,第535頁。
[53]趙爾巽:《清史稿》卷327《列傳一百十四·劉藻傳》,第10883頁。
[54]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劉藻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55]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2178頁。
[56]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第1744頁。
[57]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77《劉藻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5冊,第127頁。
[58]趙爾巽:《清史稿》卷337《列傳一百二十四·圖爾炳阿傳》,第11049頁。
[59]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2496頁。
[60]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77《圖爾炳阿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5冊,第63頁。
[61]王軒等纂《(光緒)山西通志》卷13《職官譜四·巡撫部院》,三晉出版社,2015。
[62]趙爾巽:《清史稿》卷332《列傳一百一十九·鄂寶傳》,第10964頁。
[63]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喀寧阿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64]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84《喀寧阿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45冊,第137頁。
[65]《國史列傳》卷12《喀寧阿傳》,《清代傳記叢刊》第35冊,第426頁。
[66]秦國經編《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第2冊,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第200頁。
[67]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2293頁。
[68]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90《顏希深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45冊,第647頁。
[69]秦國經編《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第2冊,第244頁。
[70]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2496頁。
[71]任可澄等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李慶棻傳》,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
[72]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88《李慶棻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6冊,第155頁。
[73]趙爾巽:《清史稿》卷332《列傳一百一十九·郭世勛傳》,第10974頁。
[74]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83《郭世勛傳》,《清代傳記叢刊》第155冊,第633頁。
[75]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第4040頁。
[76]秦國經編《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第2冊,第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