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我的哲學啟蒙老師 今天是李小龍的生日,如果小龍還健在的話,應該是71歲了。屈指算來,我和小龍“相識”已經七年。還記得那是上高二的時候,剛會考結束,我像往常一樣去街上的書店看書,由于那時對武術比較有興趣,便隨意地瀏覽那些武術方面的書籍。忽然一本關于李小龍截拳道的書映入我的眼簾,我有些好奇,便翻開了書本看起來。書的最后附有幾頁李小龍生平的簡介,以前我所知道的李小龍正如大多數人所知道的一樣,無非是一個很有名的功夫電影明星而已,但是看了簡介我才知道,原來李小龍不僅是一位電影明星、武術家,還是一位哲學家。習武出身的他在美國西雅圖州立大學求學的時候,學的專業居然是即便在今天也非常冷門的哲學。而且他還非常喜歡閱讀,他的個人藏書多達2000冊。一位電影明星居然會如此喜歡閱讀,喜歡哲學,這使我不僅對李小龍產生了興趣,也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著我對李小龍了解的加深,他漸漸的成為了我的偶像。我了解到:他于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國;身高173cm,體重65千克,他少時習武,師從著名詠春拳宗師葉問,癡迷武學,后來創立了截拳道;他是有真功夫的,拳王阿里和他是好朋友,他們常在一起切磋武學,196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賽,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取得桂冠;他還曾經在香港舉行的恰恰舞大賽上獲得冠軍,因而被人稱為“雙林之王”;由于他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的卓越貢獻,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十大明星之一;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 武之圣者”,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因為他,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我還記得高中一位英語老師說過,她當時上學時的外教說自己在美國時只知道兩個中國人:毛主席和李小龍。 在高二會考以前,雖然也曾經學過哲學,但是那種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完全不能激發我的學習興趣。但是在知道了李小龍的事跡后,我突然對哲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于是,當別人都在埋頭于準備高考時,我卻拿著會考的哲學資料認真鉆研起來——就在不久之前,這些東西在我看來都還是一文不值的。上大學之后,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哲學,除了認真的學習,我還把它用于指導自己日常的生活和思考。我越來越發現,哲學思維對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于指導自己思考和分析問題真是太有價值了! 真的很感謝李小龍,他不僅是我的偶像,還是我的哲學啟蒙老師。如果沒有他,說不定我到現在還像很多人一樣,認為哲學是可有可無的呢! 雖然覺得不是很有必要,但是我還是愿意把他逝世后獲得的部分榮譽列在下面: 1979年,美國洛杉磯市將《死亡游戲》的開映日,定為“李小龍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