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部疼痛的評估
1、病史;2、體檢;3、影像學檢查;4、實驗室檢查。
特殊試驗
(1)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Lasegue征或 Eaton試驗):讓患者頸部前屈,檢查者一手放于頭部,另一手握住同側腕部,呈反方向牽拉。若患者出現疼痛、麻木則為陽性;若在牽拉的同時迫使患肢做內旋動作,稱為Eaton加強試驗。陽性多見于神經根型頸椎病,臂叢神經損傷、前斜角肌綜合征也可以為陽性。
(2)椎間孔擠壓試驗( spurling test):患者坐位,頭微向患側彎,檢查者立于患者的后方,用手按住患者頭頂部向下壓。若患側上肢竄痛、發麻即為陽性,見于神經根型頸椎病。
(3)壓頂試驗( Jackson試驗):患者端坐,檢查者立于其后方,在患者頭中立、后仰位時分別按壓其頭頂。若患側上肢有放射痛、發麻即為陽性,見于頸椎病。
(4)斜角肌試驗(Adson試驗):也叫深呼吸試驗。患者端坐,兩手置于大腿上,比較兩側動脈搏動力量后,讓患者深呼吸并將頭轉向患側,同時下壓其肩部,再比較兩側橈動脈動。若患側減弱,則為陽性,表明鎖骨下動脈受壓,見于前斜角肌綜合征;若在轉頭前就有脈搏的改變,則可能有頸肋。
(5)引頸試驗:也叫頦部拔伸試驗、椎間孔分離試驗。患者端坐,用雙手分別托住其下頜及枕部用力向上做牽引,使椎間孔增大,若患者自感頸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減輕,或耳鳴、昡暈等癥狀減輕則為陽性,多見于神經根頸椎病。引頸試驗陽性可作為頸部牽引治療的指征之一。
(6)前屈旋頸試驗(Fans試驗):先令患者頸部前屈,再左右旋轉活動,若頸椎出現疼痛即為陽性,提示頸椎小關節病變、椎管外軟組織損害。
頭頸常見激痛點與觸發疼痛區域示意圖
枕-寰-樞區內熱針治療
1、相關肌肉: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前直肌、頭側大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部。
2、頭部副交感神經的關鍵區域。
3、附著于枕骨縫。
4、高血壓會影響頸靜脈孔、迷走神經節、寰椎側塊及頸靜脈孔之間筋膜。
5、調節姿勢重要區域(腰骶連接、踝)。
6、枕下肌群富含肌梭,對調節全身肌張力和姿勢尤為重要。此處上項線是斜方肌、半棘肌、頭夾肌、胸鎖乳突肌的止點;也是手少陽經、手陽明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經、膀胱經、督脈在顱底的交接處。下項線為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的支點。這幾塊肌肉對維持人體的姿勢有重要的意義。此外,該處的神經化學感受器很密集,是中樞副交感神經出顱后的關鍵部位;此處筋膜可與頸外的硬筋膜直接聯系,筋膜受到刺激后可影響、改變全身的肌張力,甚至導致彌散性全身痛。相關癥狀頭暈、頭昏、頭痛、視物不清、眼瞼變小、脊柱代償體征等;患者治療時取俯臥位,備皮范圍從枕位粗隆到乳頭根部。
枕下部肌筋膜損害區布針要點
1、枕外隆凸經上項線至乳突根部。
2、下項線枕下3肌止點各布1針,胸鎖乳突肌與頭夾肌止點交織處布1針,左右各4針,緊貼枕骨下界為第1排,第2排與第1排間隔約0.5-1cm,與第1排對應,左右各4針,起到加強效果的作用。
3、進針各點分別垂直皮膚,透過深筋膜即停,一般不超過3-5cm。
頸部與上胸段肌筋膜疼痛布針要點
1、頸部一般選擇下頸段進行治療C4-7,上胸段選擇T1-4。
2、C4-7布針選擇在關節突關節處,左右各3點,共6針。
3、上胸段T1-T4選擇在關節突關節處,左右各3點,共6針。
4、 針刺垂直皮膚進針,緩慢推進,遇阻力即停,已到達關節突關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