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成長,有很多的關鍵期,比如,七八個月是爬行關鍵期,兩歲之前是動作發展的關鍵期,孩子要在自己生命的頭兩年,學會走、跑、跳、拍手、搖晃身體......各種各樣的基礎動作,而到了兩至三歲,孩子又會進入語言的爆發期,在這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孩子將能夠實現從單個字到一個一個句子的飛躍式發展。之后,一個更特殊的時期到來了——
3-6歲,孩子進入了幼兒園的小社會,他將經歷動作、語言、情緒、社交、生活自理等多方面的突破式發展。人們把這一階段形象地稱之為“潮濕的水泥期”,因為這短暫的三年正是孩子性格行為塑造最關鍵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行為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還是會變得自卑、害羞、不合群,都會在這三年里初見端倪。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兒童感統訓練的黃金期,孩子的語言、運動、專注力發展如何,與父母在這一階段有沒有提供充足的感統訓練有很大關系。換言之,因為這三年還處于“潮濕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所以也是最需要父母著重培養的階段。如果父母能夠抓住這個關鍵期,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幫助和科學專業的感統訓練培養孩子的能力、性格,那么,孩子必定未來可期,否則,如果家長不能在這一階段及時糾正孩子的下列行為,可能這些性格色彩與能力缺陷將伴隨孩子一生。這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些家長常常很無奈,孩子在家表現特別好,可到了陌生地方就不表現了。比如跳舞,在家明明很會跳,可有一天帶他參加聚會,想讓他顯擺顯擺的時候,他卻死活不肯跳,讓自己一點兒也下不來臺。還有些孩子,要參加節目,在家里排練了幾十遍,幾百遍都沒有問題,可到了表演當天,卻不敢上臺了。很多孩子害羞,并非時時刻刻,而主要是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結果,由于他們的“安全區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于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于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孩子害羞,主要是因為輕微的觸覺防御過當,對于陌生環境中陌生的觸覺刺激感覺很不舒服,所以,他會比較排斥到這樣的環境中,或者即使到了這樣的環境中,也會因為感覺到不舒服而無法和在家里一樣做出正常的表現。甚至有些孩子,看到別人陌生的眼神,都會感覺很不舒服,從而表現失常或不愿表現。1.堅持按摩:為孩子做全身的撫觸按摩,不僅可以給孩子帶來豐富的觸覺刺激,還可以幫助孩子打通全身的神經通路,讓孩子的大腦更好的識別和處理來自身體各處的觸覺刺激。所以,每天堅持給孩子做按摩,絕對是改善孩子觸覺法防御過當的最好方法。2.大量的觸覺游戲:用各種各樣的毛毯包住孩子玩包粽子的游戲;將枕頭,被子在床上或地板上擺出各種山洞造型,讓孩子玩鉆山洞的游戲;帶孩子到公園玩水和沙的游戲;用小梳子給孩子梳頭;帶上手套給孩子撓癢癢;用手指在孩子背后寫數字,玩“你寫我猜”的游戲等,每天不重樣,讓孩子接受豐富的觸覺刺激。3.豐富的戶外活動:還有什么能比大自然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觸覺刺激呢?甚至同一棵樹上不同的兩枚樹葉,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觸感。所以,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帶孩子盡可能多的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在與大自然的摩擦中,獲得豐富的觸覺刺激。4.一切慢慢來:害羞的孩子,并不是那么“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小孩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雖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那樣會讓他很不自在。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不要強迫他去表現表演,要給他時間,讓他慢慢適應環境,一句話“一切都要慢慢來!”有些孩子,性格外向,對任何事情都很積極,但就是所有跟他相處的人,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幼兒園老師,又或者是同齡小伙伴,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為什么呢?因為他太容易生氣,太愛發脾氣了,一丁點兒小事兒都有可能讓他大發雷霆,甚至幼兒園老師不喊他回答問題,媽媽忘了給他買零食,小伙伴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玩具,他都會立刻大哭大鬧,甚至扔東西、打人。那么,為什么這些孩子的脾氣這么大,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他們控制情緒,不再那么急躁呢?從表面看來,孩子愛發脾氣,性子急,十有八九是被家長給慣得,因為現在有很多家長對孩子太過溺愛嬌慣,令孩子產生唯我獨尊的心理,結果只要有任何的不滿足他們就會胡亂發脾氣;還有些家長本身就比較急躁,喜歡發脾氣,結果孩子整日耳濡目染,也很容易變得性格急躁。但是,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實際從根本上講,還是孩子的三大感覺系統之一——觸覺的發展不夠理想。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早在人類的胚胎時期,觸覺就已經是神經體系最重要的營養了。人類的胚胎一共有三層,其中,內層將來主要會發展為內臟,中層將來主要會發展為骨骼肌肉,外層,則主要形成皮膚和腦神經細胞,也就是說,從生命形成之初,觸覺和神經體系就是一體的,觸覺的敏銳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辨別能力、身體的靈活和情緒的好壞。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情緒。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這些都是不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所以,作為父母,你需要向孩子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這里我們給一些示例,比如:當孩子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帶他到自己的房間,讓他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里進行發泄;還可以讓他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也可以做“呼吸氣球操”,在他慢慢平靜下來后再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小編在這里特別提示各位家長對孩子多陪伴,少限制,創造更多機會與大自然接觸,玩水玩沙,以及和不同的小朋友接觸玩耍等,幫助孩子逐漸建立后天穩定的觸覺體系,提升他的情緒控制能力。這可能是父母聽到孩子說得最揪心的話。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奇怪,大家現在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了,怎么孩子的自信心反而越來越不足了呢?其實,造成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很多,但總的來說,并不會偏離以下兩個方面:一、家庭方面:獨生或二胎子女家庭的孩子,自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處處被包辦、被代替、被溺愛,結果動手能力、運動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欠缺,結果進入幼兒園后因為有了同齡孩子的競爭就很容易受挫。二、社會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上的就業壓力、競爭壓力和生活壓力越來越高,家長為了讓孩子日后能有個好的出路和歸宿,只得早早就花重金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學習班。但是,由于孩子年齡還小,能力不足,興趣可能也不夠濃厚持續,所以學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自信來源于能力,孩子一旦做不好某事,自然就會失去信心。再加上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否定和指責紛至沓來,如此,孩子的自信心又會更受打擊。從感覺統合與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3-6歲,既是通過感統訓練提升孩子的能力與自信的黃金期,也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來保護兒童自信的關鍵期。然而可惜的是,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了幼兒園自己就可以放手了,結果不再關注孩子的發展,而是寄希望于老師。幼兒園一個班級最少也有十幾個小朋友,老師怎么可能處處關注到你家孩子?所以,在老師的關注度有限的情況下,家長在家庭當中給予感統訓練的加持,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于三到六歲缺乏自信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包辦、不代替、不溺愛,并把家庭感統訓練做上去,讓孩子用實力說話,在能力的展現中獲得自信。另外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家長不要動不動把“真棒”、“真聰明”、“真厲害”掛在嘴邊。這些都屬于不當的“賞識教育”,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錯誤認識,等到面對外界真正客觀的信息反饋時,由于反差太大,他可能會難以接受,結果自信心嚴重受挫。真想夸孩子,就言之有物,比如“寶寶涂色不出格了,有進步嘛。”三歲之后,隨著社交范圍從家庭擴大到了幼兒園,孩子也開始對“社會”上發生的事情有了自己的最初判斷,開始慢慢地融入到周圍的社會環境中,并有了一些基本的社會行為。他特別希望引起老師的關注,常以動作(如拉拉老師的衣角)來表達對老師的親近與好感,他也開始接納周圍的小伙伴,不過仍然不喜歡協作,總是各玩各的,除非在家長或老師的引導下,他感覺游戲環境很輕松的時候,他才愿意相互玩耍。當然,在游戲過程中如果發生什么事,他也很愛向老師或家長打報告。盡管如此,我們會發現,隨著幼兒園生活的繼續,有些孩子在一起玩的越來越融洽,他們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你很容易發現諸如“愿意分享”、“有愛心”、“愿意幫助他人”、“遵守規則”、“主動”等美好特質。與此同時,另外一些小朋友也逐漸突出出來,他們看起來很像“另類人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