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慧能大師說悟道參禪并不需要在乎形式,但是有特定的方法對初學者總是有益處的,何況靜坐有助于身心健康,何樂而不為?
一 端身正坐:不拘姿勢,正襟危坐于椅子上也行,但背不要靠。最好能盤腿,因為盤腿靜坐不唯于心靈有益,對身體的健康也功莫大焉。而盤腿也不拘單、雙、散等坐法。屁股底下略略墊高一些(以自己感覺適度為宜)使上半身正直。至于其他坐姿的細節可參考諸多資料。
二 自然呼吸:不必為了靜坐而煞有介事地制造什么特殊的呼吸方式,或道聽途說,或尋章摘句地運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呼吸方式。純粹聽任身體本能的需要而自然呼吸。
三 觀照呼吸:將你的注意力放在鼻孔處(非某一點,而是氣息進出時的感覺),感覺、感受、體察、體會、觀照(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呼吸在鼻孔處的進出。勿分析,勿評判,勿思理,勿聯想。。。。。停止一切用心,“只是”觀察呼吸。
說明:1 初學靜坐,當然難以靜下來,但不要想去掉胡思亂想以后再來靜坐觀息。相反,只要去一心觀息,集中注意力去體察呼吸,心自然會趨于寧靜;
2 開始,注意力會隨著平時思慮的貫性天南海北,東奔西跑,它一跑到別處及時警覺并收回到體察呼吸上來,就好了,不要懊惱,急燥。
3 其實,當靜坐深入以后,會發現,寧靜不是被你創造出來的,你的內心一直是寧靜的,而你的靜坐只是幫助你去發現這一點而己。由茲以后,才可能真正做到念茲在茲,隨時隨地都可安住于清明靜定之境 <formulas />
靜坐方法:
1 隨著你鼻孔氣息的進出,全身都會隨之而有一種張縮、起伏的感覺。你越是平靜,越是放松,越能清晰地感受到全身這種隨著呼吸而來的起伏感。
2 將你關注鼻端的注意力移向全身這種起伏感上。去體察、感受。也即是說,將觀注力從鼻端這個比較小的目標上移向全身呼吸帶來的張縮起伏感這種比較大的目標上。
3 去體會這種隨呼吸而來的全身的張縮感,而不要去執著于身體某個具體的局部的狀態。
4 不僅體會身體上下各部位的呼吸帶來的波及輻射感,而且還要體會從內向外的這種波及輻射感。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一粒石子所帶來的漣漪一般,不斷波及整個湖面。
5 繼而去全然地體會每次呼氣。體會呼氣時身、心所產生的釋放、松馳、下沉的感受。因為呼氣與身心的松馳是相關聯的,而吸氣是與興奮、振作相相關聯的。
全然去體會呼吸帶來的身心的放松感。將這種感受真切地體會出來 。這時是身心最好的充電和休養。
6 進而去體會呼氣整個過程以及呼完氣息之后尚未開始吸氣之前(即不呼也不吸)內心的狀態。也就是說,從此,即開始由對呼吸的關注轉向對心靈的關注。你會發現,在呼氣以及呼氣結束而吸氣尚未開始之時,你的內心是洞然無物、心空如洗的,是一念不生、纖塵不染的。同時又了了分明,清清醒醒。通過每次呼氣去體會并熟悉這種內心的空靈狀態。
7 當你對這種空靈的心態越來越熟悉,而這種心靈的狀態也越來越穩定之后,就將你的觀注力完全安住于這種空(一念不生)靈(了了分明)的境界當中。
道家養氣養神之旨盡在于斯。而禪家安心之法也由茲而始。
對于常人,倘能如此實踐去,于身于心的利益是極大的。日久,身心氣質的變化卓然顯現,道氣道相油然而生,而智慧也是與日俱開。
> 回似禪非禪小組
原創了一些名信片嘎~ (sunflower) 【佛經】心經 ([已注銷]) 【修行】做個喜悅的人 ([已注銷]) 【僧伽吒經】那爛陀寺鎮寺之寶,抄寫福德大過佛 (梁祝) 【讀書】《菜根譚》全文附譯文 ([已注銷]) 【視頻】布袋和尚(臺灣版) ([已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