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傳說中有堯舉舜,舜舉禹,禹舉益的故事。據《墨子.尚賢上》云:「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睹献樱f章》記載:「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贏得了大家的擁戴。所以堯死后,舜雖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不去堯子那里而去朝覲他;有訴訟之事,也去找他;謳歌者也去謳歌他,而不去謳歌堯子。反映了堯所舉薦的繼承人舜,確實是個賢能之人。
傳說黃帝以后,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觀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關于他們“禪讓”的故事,古書有不少的記載。
堯, 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后,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后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干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于諸馮 (在今山東省境內)。舜接位后,親自耕田、打漁、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怕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女嬌,涂山氏的女兒,夏禹姒文帝的妃子,儀容秀美,生性嫻雅,是當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詳
大禹忙于治水,三十歲尚未成家,后來在涂山(今浙江省紹興西北)治水,見到女嬌,二人互生愛慕之情,由于治水的工作緊迫,大禹又到別處巡視災情,女嬌思慕大禹,便寫了一首詩,只留下兩句:“等候人啊,多么的長久喲!”據說,這是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首南方的情詩,從這首情詩,可見女嬌對大禹的傾心,女嬌的使女把此事告訴大禹,大禹感動了,遂于臺桑與女嬌成婚,這就是“禹得涂山女,而通于臺桑”的故事。
夏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兒之后,不以私情貽誤公事,四天后告別妻子,繼續治水,女嬌被送到安邑(今山西省解縣東北),她日夜思今南方的家鄉,大禹知道了,又沒有功夫安慰新婚的妻子,遂派人在城南筑了一座望鄉臺,讓妻子登臺遙望家鄉,
有一次,大禹治水經過家門,適逢女嬌生子,鄰居告訴大禹,勸他回家探望妻兒,大禹說:“治水要搶時間,無法分心。”鄰居說:“您不能回去看望妻兒,也應給獨生子命個名字呀!”大禹在匆忙說“就命名為“啟”,意思是說”治水啟行“,如此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歸來時他的兒子已經十多歲了,女嬌也成為一位中年婦人了,
大禹繼承腕的帝位,封女嬌為妃,融死,啟繼位,成為夏朝的開國天子,女嬌:隨著近年地下文物考古的進展,華夏的歷史似乎有了更清晰的輪廓,大禹王國在中華民族中的地位也有了進一步的確立,大禹的精神幾成華夏民族精神之發端,但我們在歌頌大禹、贊美大禹的時候.似乎忽略了他妻子女嬌的作用和貢獻。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關于禹的婚娶還有《涂山歌》為證。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們偉大的大禹的妻子是一位多么美麗的姑娘呀。她不但美貌,更兼賢惠。作為偉人的妻子,等待她的是幸福與犧牲的自雙重考驗。
最美麗的姑娘也栓不住大禹治水的心。果然,婚后的第四天,我們的大禹就要告別新婚燕爾的嬌妻,踏上治水的征程。這一去竟也是“十年八載不回還",10月懷胎的艱辛,女人最難熬的苦難都降臨女嬌的身上。兒子出世了,不見自己的父親,就哇哇啼哭,“兒呀兒,你不要哭不要鬧,待到洪水退去時,你爸爸就......"
這樣苦悶的心情反映在女嬌的《候人兮猗》歌里,《呂氏春秋》載:“禹行水,竊見涂山之女,禹末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兮”“猗”是虛詞,相當于“啊啊",充分表達了女嬌盼丈夫早日歸來的迫切心情。
正所謂“軍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大禹治水的成功,有女嬌這位賢內助作出的犧牲。這樣默默無聞地無私奉獻,真是中國婦女傳統美德之始。
終于盼來了夫君,這時的大禹,正忙著計功呢。水已退,功巳畢,但百業待興。有人見大禹工作勞累,就獻上了新發明的加飯酒,大禹喝了果然解乏通氣,但也同時發現這美好的飲料,還能亂性,便即刻下令禁止濫飲加飯。在這樣的字里行間,難道讀不出女嬌賢惠的影子來嗎?
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啟長子。啟病死后繼位。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為后羿奪去國政。病死,葬于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太康,他自小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后生活比啟還腐敗,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帶著家屬、親信去洛水北岸游獵。一去3個多月不回來,弄得百事廢弛,民怨沸騰。東夷族有窮氏(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領后羿乘機起兵,奪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帶著獵物興高采烈地回來,在走到洛水岸邊時,見對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過河探問,這才知道是后羿不讓他回都,各部落首領都不滿意太康的荒唐,又懼怕后羿的實力,誰也不來幫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陽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來。史稱“太康失國”
太康的五個弟弟見兄長不能回都,就陪著母親來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終沒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來追念他們的祖父禹的功績和品德,傾訴目下的凄涼悲哀之情。這首歌就是《尚書》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詞的大意是:
我們的祖先大禹曾經訓導子孫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穩固了,國家才能安寧。君主應當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貪酒色、好游獵,或者大興土木,建造亭臺宮室,那么,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會失去民心,導致亡國。緬懷我們的祖先大禹大世時,他身為萬邦之君,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使百姓安居樂業,他是一位多么賢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訓,荒廢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視我們,使祖先創建的王朝被人顛覆,陷我們于凄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鑄下了大錯,我們心中是多么痛苦??!
27年后,太康病死于陽夏。
相,生卒年不詳,仲康子。仲康病死后繼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相繼位時,年齡還很幼小,因后羿帶兵進逼,只得逃往帝丘,又遷到斟灌(今山東省壽光縣東)。相繼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獵為樂,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門生,貼身衛士逄蒙所殺,進而寒浞派兒子澆帶兵進攻斟灌。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這時,相曾先后征伐過淮夷、風夷、黃夷等部落。不久,于夷來朝見,服從于相。
第二年,澆又帶兵奔襲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殺進相的住處。相眼見難以脫身,就拔刀自刎而死。
是伯明氏的讒子。后羿篡奪夏朝王位后,他不務政事,四出游獵,將政務委任于寒浞。寒浞積極培植自己的勢力,在后羿外出游獵歸來時,乘機把他殺死,自己登上了王位,并占有了后羿的妻室,生澆。后來寒浞又攻殺夏后相,滅了斟灌氏,分封自己的兒子,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夏啟當上國王以后,有一個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啟和有扈氏的部落發生了一場戰爭,最后啟把有扈氏滅了,把俘虜來的人罰做牧奴。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樣子,沒有人再反抗了。
夏啟死后,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是個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專愛打獵。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他越打越起勁,去了一百天還沒有回家。
那時候,黃河下游的夷族,有個部落首領名叫(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奪取夏王的權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獵,覺得是個機會,就親自帶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帶著一大批獵得的野獸,興高采烈地回來的時候,走到洛水邊,對岸全是后羿的軍隊,攔住他的歸路。太康沒法,只好在洛水南面過著流亡生活。后羿還不敢自立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把實權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個著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發百中的。有一個神話,說古時候天空里本來有十個太陽,地面上熱得像烤焦似的,給莊稼帶來嚴重的災害。大家請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幾下,把天空里的九個太陽射了下來,只留下一個太陽。這樣,地面上氣候適宜,不再鬧干旱了。又說,古時候大河里有許多怪獸,經常興風作浪,造成水災,把禾苗淹沒,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這些怪獸都射死了,人們的生活才恢復了正常。這些神話說明后羿的箭術很高明,是大家公認的。
后羿開始還只是做個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兒子相攆(音niǎn)走,奪了夏朝的王位。他仗著射箭的本領,也作威作福起來。他和太康一樣,四出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瞞著后羿,收買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獵回來,寒浞派人把他殺了。
寒浞殺了后羿,奪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爭奪,一定要殺死被后羿攆走的相。相逃到哪兒,寒浞就追到哪兒。后來,相終于被寒浞殺了。那時候,相的妻子正懷著孕,被寒浞逼得沒法,從墻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個兒子叫少康。少康長大后,給姥姥家看牲口;后來聽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那兒。
少康從小在艱難的環境中長大,練了一身本領。他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馬,開始有了自己的隊伍;后來,又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幫助,反攻寒浞,終于把王位奪了回來。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才恢復過來。歷史上稱作“少康中興”。
少康滅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間的斗爭還沒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們的弓箭很厲害。后來少康的兒子帝杼(音shù)即位,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做“甲”,戰勝了夷族,夏的勢力又向東發展了。
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后世的文獻將他描述成一個暴君:他寵信王后
由夏到商,社會經濟和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依據大量的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使我們對于商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有了餃為詳細的了解。
農業生產的發展商代的農業生產已經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是當時具有決定性的生產部門。
普遍使用的基本農具.
圃、同、果、樹、杏、栗等字,在卜辭中也餃常見,林木蔬果之屬的生產也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蠶桑生產在南代有了發展。不僅蛋、桑、絲、帛等字常見于卜辭,而且在青銅器紋飾中有頭圓而眼突出身屈曲作蠕動狀的蠶紋,在玉飾中有雕琢得形態逼真的玉蠶,這些都反映了當時蠶桑事業的發達。在卜辭中有“蠶示”的記載,祭把典禮還相當隆重,足見植桑、養蠶也為統治者極為重視的一種農事活動。
家畜的飼養,除了一般農戶作為副業之外,在商王的統治機構中有專職的宰、臣管理性畜的飼養枚放,一般貴族也有皂隸從事此項生產。當時的馬、牛、羊、雞、犬等“五畜”已大量地飼養,或供食用,或作犧牲,或用于耕駕。
夏代的爵命等級一般說法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因無實據,難以窺其詳。商代也有公、侯、伯、子、男,而分為三等。一等為公、侯,他們是商族或親族,直屬于商王朝。二等為伯,是商遠方的首領,周族曾為商的西伯,統轄210個小國。三等為子、男,在侯、伯之下,并分別隸屬于各侯、伯,也有一些是直屬于商王朝的。商代雖有等級之分,但制度并不健全,故王國維考證認為:“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當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葉稱王,湯未放桀之時亦已稱王;當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稱王。蓋諸侯之于天子,猶后世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也就是說,夏商的社會組織結構仍然帶有部落聯盟時期的某些特點,組織還比較松散。但以宗親關系遠近來劃分等級,已經成為當時的固有觀念。所謂的“宗”,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本族后代;所謂的“親”,是指具有婚姻關系的其他部落貴族。宗親制直接影響著西周的爵命等級制度的形成。
西周實行分封制,制定了尊卑高下的等級。在這種制度下,天子為第一等,諸侯為第二等,卿大夫為第三等。諸侯由于功勛大小和受封土地的多少,又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不同的爵位。卿大夫又分為天子卿大夫、大國卿大夫、列國卿大夫、小國卿大夫。諸侯、卿大夫又統分為九等,稱為“九命”。即上公九命為伯,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大夫四命,公伯國卿三命,侯伯國大夫兩命,士一命。這種等級表明周王室與諸侯國、天子與諸侯卿大夫之間的關系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上級與下級的隸屬關系。
爵命等級是和政治、經濟利益相結合的。周代規定,凡四命以上都有“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規模大小及物品多少,要“各以其命致為節”。三命以下則沒有“國家”,只有與自己命數相同的“宮室、車旗、衣服、禮儀”。
從爵命等級制度來看,在西周已經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政治等級階梯,根據這個等級,他們又分別享有不同的經濟權益。因此,不同等級標志著不同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人以向上進取的機會。
公元前二十一二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了,中國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
夏朝的中心地區,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南至今湖北,北至今河北。夏朝的地理知識迅速積累,并在城市,治水,農業,青銅器和原始地圖等多方面上得到了體現。
(一)從城市建設看夏朝地理知識
中國古代龍山文化晚期就已經出現了防御設施城堡,如河南登封王城岡及淮陽平糧臺城堡,這就是初期的城市。城市的誕生是奴隸制社會發展的標志。傳說夏朝以前已經開始筑城,如“夏鯀作城”;“鯀作城郭”;“昔者夏鯀作九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鯀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這里講的鯀即崇伯鯀,堯時夏部落酋長,禹的父親。那時候的城市還不可能是后業用磚頭或石頭修筑的城市。以王城岡來說,這是四千多年前修筑的東西駢列的兩個方形小城堡,城墻用夯土筑成。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城遺址。西城西墻長94.8米,南墻長97.6米。從年代上看,與夏代紀年相吻合。在山西夏縣埝掌鄉東下馮村北青龍河兩岸臺地上,曾發現一座小規模的城堡遺址。南城墻長約400米,寬約8米,殘高1.8米,夯土筑成,距今約4000年。從年代上看,也與夏代紀年相吻合,而地址又恰好在所謂“夏墟”的地區內。因此,可以說城市起源于夏代。
城市地址的選擇,反映了那時的地理知識。比如地形上一般來說以平坦,高燥為好,最好靠近河川大海,但又不能過于低洼;交通要方便,生產要發達等等。城市的最大功能是促進物資,信息的交換,所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二)從大禹治水看夏朝地理知識
相傳夏朝建立以前,洪水災害嚴重,“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每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為了治水,堯在聯盟議事會上提出派誰去治水比較合適?大家都說鯀去合適,堯反對。四岳又說,先叫他試試,不行再說吧!堯只好同意,讓鯀治水。
鯀采用以前共工的治水辦法,“壅防百川,墮高堙庳”。用人工把高的地方鏟低,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只堵不疏,結果鯀治水九年毫無成績,失敗了,被砍了頭。以后舜又派禹治水,“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吸取了你父親的教訓,決定把純粹堵水改為疏、堵并用。他首先“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親自勘察高山,大河,把地形,河流的流向,水量調查清楚,樹立標記,指示哪些山要挖掉用來筑堤,哪些河流要疏導。又組織治水班子,發揮集體的智慧,制訂“疏川導滯,鐘水豐物”的治水方案。這樣可以順應水性,疏通河川,開導阻滯,使洪水暢流無阻地由小河歸大河,同時還利用一些湖泊,沼澤及低洼地聚積水,起到分洪儲流,灌溉農田的作用。在治水的同時還在田間開溝洫,“盡力乎溝洫”,更能發揮灌溉效益。13年中,禹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使黃河中下游地區消除了水害人民安居樂業。禹治水成功,受到人們普遍的贊揚和崇敬。
(三)從農業生產看夏朝地理知識
夏代由于水害得到治理,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剩余糧食增多,多余的糧食用來釀酒。夏桀時有“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可見酒多到什么程度。這雖然是過分夸大之詞,卻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夏代糧食的豐足。
古代的農業和季節,氣候有密切的關系。夏朝農業的發展,必然積累了許多有關季節,氣候方面的知識。流傳至今的《夏小正》,就含有夏朝的歷法,物候知識。如書中講的歷法是夏朝的十月太陽歷,即1年分10個月,每月36天,全年剩下的5-6天為過年日。因此,它記載的物候,天象與后業的太陽歷有較大的差異。書中記載的物候知識比較豐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物候專著。其中正月的物候是柳樹長花序,梅,杏,山桃相繼開花;田鼠出來活動,野雞鳴叫,雌雄交配;魚兒由水底上升到近冰層的地方;農田害蟲螻蛄也叫了。這樣一個月接一個月的記載,形成了全年較完整的物候歷。
甘誓里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等內容。"威侮五行"就是不敬上天,"怠棄三正"就是不重用大臣。"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指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先祖的神位前頒行賞賜;不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社神的面前給予懲罰。
禹刑:夏朝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典為平定"亂政"而作,因追念其先祖而命名為禹刑,所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關于夏朝的文化,雖因文獻不足,還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說:“殷因子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夏朝文化的發展,直接為商、周兩朝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夏朝為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設在鄧地。據《路史·國名記四》記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鄧林者,今之南陽。故杜佑以為禹都。”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稱鄧為“禹都”,是為其一;其二,從現存于西安碑林的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華夷圖》上看,以及北宋地理總志《太平環宇記》的記載,也可以認定夏朝的都城在鄧。 鄧地怎么會成為夏朝的都城了呢?原來,大禹接替父親鯀治理洪水的職務后,“勞身焦思,三過其家門而不入。”終于琢磨出因勢疏導之法,代替其父親修堤堵水之方,將大地上的洪水引入東海,消除了水災。因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傳給了他。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時,沒有將天子之位禪讓給德高賢能的人,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當天子。啟繼位之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啟也自然成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象大禹那樣“薄衣食,卑宮室”,而是整天吃喝玩樂,荒淫無度,把一個原來民眾安居樂業的夏朝,搞得怨聲載道,危機四伏,歷史上稱為“夏啟荒政”。啟又傳位給長子太康,這個浪蕩公子太康即位后,比啟有過之而無不及,昏庸淫樂從不過問朝政,終于惹起公憤,被有窮氏部落的君長后羿為首的一幫人,驅逐出夏朝都城,跑到洛水一帶過著流亡生活。歷史上稱其為“太康失國。”太康死后由他的弟弟仲康即位,但他只是徒有虛名,實際上他和幾個弟兄一起,流浪于洛水一帶。到了仲康死后,其兒子相繼繼承王位時,后羿和寒浞正為爭奪夏朝的王位,長期征戰殺戮不休。帝相只得攜帶妻子逃奔到岳父有仍氏部族,直到生下兒子少康,長大成人即位之后才中興了夏朝。自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近百年間,王權旁落于異族部落長之手。仲康流亡在外期間,寒浞打敗后羿占領京都,篡奪了夏朝王權。流亡的仲康帝與兄弟們及同姓貴族合議,都一致認定鄧地是禾稼茂盛、便于儲積實力、光復夏朝基業再好不過的重地,于是他便將另一個有志氣又能干的兒子封于鄧,并確定鄧為夏朝都城。直到少康中興了夏朝,還都帝丘時,鄧地始終為夏朝京都。仲康的后裔子孫們,在鄧地沃土經營800多年,含辛茹苦地繁衍生息于此,并在夏朝中興后,作為同姓屬國而屹立于諸候國之林。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終于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制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啟在位29年 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后,啟即位為天子,夏啟即位后,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于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于朝政。 太康在位29年 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殺。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遺腹子。當寒浞之子澆派人去追殺少康時,少康逃到了有虞氏,當了有虞氏庖正(廚官)。舜的后人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又給了少康土田和眾人,少康才站住了腳。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亂之時,他收撫逃散人眾,整頓隊伍。終于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 杼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并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并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芒在位18年 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泄在位21年 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后,讓位與其弟扃。 扃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在位21年 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 孔甲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皋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兒子。 發在位11年 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 桀在位52年 桀,發的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暴虐嗜殺,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筑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終于被滅亡夏朝都城在鄧地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