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帝內經·素問(4)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表里當俱瀉,取之下俞。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于上,四脈爭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疒肙)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帝曰:太陽臟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少陽臟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臟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聞其事。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溫食熱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長夏,起于秋。禁寒飲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熱食,溫炙衣。

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夫邪氣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盳盳)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補之。

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饑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

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豬肉、栗、藿皆咸。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

五谷為食。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弱,膽為怒,是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氣并于心則善,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陰病發于肉,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為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為五臟所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瀉有余,補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柱,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為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

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是謂五形志也。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寶命全角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曰: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角。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內,血氣爭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愿聞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

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是故天溫日月,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愿聞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于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于身,觀其立有驗也。

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觀于冥冥焉!通于無窮者,可以傳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于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佛。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帝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

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于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愿卒聞之。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于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謂神?

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余不足,補瀉于榮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于經也。余愿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圣人之起度數,必應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于脈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帝曰:候氣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于經也,舍于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若先若后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臟皆如此。

帝曰:何謂重實?

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人?

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帝曰:經氣不足,經氣有余,如何?

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余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帝曰:何謂重虛?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像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嗚肩息者,脈何如?

岐伯曰:喘嗚肩息者,脈實大地。緩則生,急則死。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

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俞,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者,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待頃時回。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己,刺手大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

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大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癰筋繻,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也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圓利針。

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

刺癎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跖跛,寒風濕之病也。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嗚,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愿聞其異狀也。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瞋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內,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腎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溢,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熱盛于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內經》原文及譯文
???道家密傳《太乙版黃帝內經》(太昊)十
針灸素難要旨
黃帝內經全文及大意
中醫針灸醫案《張士杰·援物比類應用太溪醫案》
《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青县| 彩票| 太仆寺旗| 顺昌县| 上蔡县| 额尔古纳市| 西青区| 奉节县| 宁阳县| 武威市| 青河县| 通许县| 贵南县| 上犹县| 施秉县| 嫩江县| 田林县| 阿瓦提县| 遂宁市| 新宾| 寿宁县| 凯里市| 高台县| 大荔县| 景谷| 敖汉旗| 景德镇市| 习水县| 景宁| 历史| 涟水县| 汶上县| 临泉县| 福鼎市| 姜堰市| 连云港市| 涟水县| 额尔古纳市| 瓦房店市| 敦化市|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