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參考消息》發表了《外媒:中國“光棍”人數可抵加拿大人口》的一則新聞,綜合了英國《泰晤士報》網站和俄羅斯《新消息報》的相關報道,該文稱,2013年中國的男性比女性多近3400萬人。近年來,關于剩男剩女或性別比問題的新聞,總是能夠強烈地吸引公眾的注意。這些貌似充滿社會問題意識的新聞報道,除了引起部分公眾無謂的婚姻恐慌和心理恐慌的社會情緒之外,似乎并沒有對此問題的解決產生多大裨益。相反,這些缺乏科學分析的結論,往往造成了社會和公眾對性別比問題的一些誤解。
所謂光棍,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沒有妻子的成年人。在人口學看來,嚴格意義上的光棍數量統計,就是對那些已經進入法定結婚年齡且目前未婚的男性數量的統計;從廣義上所指的光棍數量,就是對進入法定結婚年齡后男性人口與女性人口的數量差額。我國婚姻法規定男性法定結婚年齡是22歲。那么,廣義上的中國“光棍”,應該是指22歲及以上中國人口中男性人口與女性人口的數量差額,而不是中國總人口中男性人口與女性人口的數量差額。兩種統計口徑的結果差異非常明顯。
為了更精確起見,本文采用歷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進行說明。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總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395萬。其中,0~21歲的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2343萬,22歲及以上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1053萬。也就是說,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當前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光棍數量應是1000余萬,而不是3000多萬。從歷史對比來看,近10年來,廣義上的中國“光棍”數量正在急劇減少。
或許有人會說,近10年我國出生性別比嚴重偏高,從21歲及以下男性人口數量與女性人口數量的巨大差距,就可見一斑。對于出生性別比嚴重偏高的事實,從來沒有人否認,國家必須也正在采取措施予以糾偏。但同時更應看到,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人口瞞報和漏報,尤其是女性青少年人口的瞞報漏報,對性別比失衡起到了遮蔽作用。因而,有必要對男女的性別比作出更科學的判斷,以還原實際情況。比如,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0歲人口數,男嬰比女嬰多出119萬;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該年齡段人口為20歲人群,但是,男性人口只比女性人口多出62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人口達到法定結婚年齡,需要進行人口申報和獲得戶籍才能領取結婚證,所以原來一直處于瞞報和漏報狀態的女性人口,在全國人口普查時進行了集中補報。正因為我國人口實際狀況的復雜性,不能簡單地以某一年的人口數據,就對性別比問題進行簡單的推論,遑論那些缺乏科學依據的引申和分析?
從人類社會中人口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在一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國家中,男性青壯年人口數量一般高于女性青壯年人口數量,即青壯年人口的性別比一般均高于100,尤其是人口相對較多的國家均是如此。比如,英、法、美、俄、德、日、韓等國家。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從而導致我國廣義上的“光棍”數量較大。但從相對意義上來說,“光棍”問題并不是最嚴重的。
同時,由于傳統文化中對性別偏好、對婚姻問題的社會歸因不一樣,導致不同社會對性別比失衡的容忍度,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的耐受力也并不一樣。儒家文化圈中的國家,比如,中國、韓國和日本均具有男孩性別偏好的文化傳統,出生性別比和總體性別比均偏高。社會對所謂光棍現象,一般歸結為男性個人能力或家庭財產欠佳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社會問題。直到20世紀80~90年代,性別比問題經歷了從個人問題到社會問題的過程,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逐漸成為政府決策的一項依據。因此,我們在關注社會潛意識對性別比失衡的容忍和個人歸因文化之外,更需要從社會結構層面著手,解決性別比失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