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孔子學院
有人說:
五百年的歷史,到北京看故宮;
一千年的歷史,到開封看清明上河園;
兩千年的歷史,到西安看秦漢帝陵;
四千年的歷史,到安陽看殷墟;
五千年的歷史,到杭州看良渚。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得到實證,遺產地的價值以及真實性、完整性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認可。
至此,我國世界遺產增至55處,位居世界第一。
從小,我們就知道“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但其實很長時間,這種說法在國際上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原因很簡單,因為從史學和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只要沒有找到確切的、實際的、可考究的證據,那么這些都只是“傳說”。
如今,“傳說”終于變成事實,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世界由此重新認識一個遠古的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
↑ 三分鐘,回望良渚古城遺址,致敬中華五千年 ↑
良渚文化概況
良渚文化因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良渚鎮被發現而命名,是中國長江下流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面積約3.65萬平方公里,距今5300年—40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
▲良渚古城遺址
這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于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明顯分化的社會階層;神王合一的權力體系;出現了城市文化。
其最重要的遺址點包括莫角山遺址、反山遺址、瑤山遺址、水壩遺址。
▲良渚文化遺址分布圖
▲反山遺址,11座王陵墓葬
良渚文化特色
早在五千年前,良渚人建造了擁有完整都城結構的古城,外圍還設有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遺址中還發現了人類生活的遺跡,做陶罐、種植稻米、養豬等等,都有相關的文物或遺跡出土;同時在良渚遺址上還出土了大量玉器,最為著名的是玉琮,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有些出土器物上刻劃著“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
01
發達的稻作農業
良渚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呈現多樣化和專業化,已普遍使用犁耕;水稻生產規模大,僅在余杭茅山遺址就發現了總面積達55000平方米良渚文化稻田;糧食產量也較高,在莫角山南面池中寺臺地發現的一處倉儲區就有20多萬斤的炭化稻谷。
▲良渚遺址中炭化稻谷
02
門類齊全的手工業
良渚文化時期玉石制作、制陶、漆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等手工業門類齊全,技藝上都達到較高水平。
▲良渚漆器
▲良渚陶器
03
燦爛的玉文化
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玉文化發展的最高峰。良渚人創造了一套以琮、壁、鉞、冠狀飾、三叉形器、玉璜、錐形器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同時在許多良渚玉器上雕刻有神徽圖案,良渚國王和權貴通過一整套標志身份的玉禮器及其背后的禮儀系統,達到對神權的控制,從而完成對王權、軍權和財權的壟斷。
▲良渚玉琮
▲良渚玉璧
▲良渚三叉形玉器
玉鉞、玉琮、玉璧等出土器物上面出現的紋飾:神徽圖案
04
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
據考古學家推算,良渚古城總土方量超過700萬立方米,古城外圍水壩工程總土方量超過288萬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不是原始社會階段可以實現的,需要高度集權、精心規劃、統籌組織、長期營建才能完成,這是良渚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志。
05
發達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
該水利系統的確認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由宮城到王城到外郭到外圍水利工程: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一覽
良渚文化歷程
1
1936年11月3日,施昕更在其家鄉良渚鎮進行了首先發掘,拉開了良渚遺址考古研究的序幕。
2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3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令學界意識到良渚的重要文化地位。
4
2007年,考古人員發現良渚遺址上曾坐落著一座史前最大的古城,總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這個大發現標志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后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5
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6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得到實證。
從一處古墓、一些古玉,到一片宮殿,再到完善的水壩……良渚遺址經過80多年在幾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最終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瑤山遺址+11條水壩”、申遺面積包括遺產區14.3平方公里和緩沖區99.8平方公里這一令人欣喜的規模。
良渚古城遺址得以較為完整地呈現于世人,既是古老歷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從此,我們說得更有底氣。
來源:國家公共文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