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個新聞非常熱鬧,報道的是宰牛場的老板為了牟利,宰牛的前一天就開始在牛鼻子里插一根水管往里頭注水,一直這么持續24小時,牛水腫得像打足氣的皮球,肚子滾圓,頭腫的不像樣子,滿眼都是淚痛苦不堪的表情。
心有良知的人看了都不忍直視,但是老板卻說:我又沒打他如何如何之類的措詞,說反正是要死的。言下之意不過是如何讓牛死得最大利益化罷了,至于其他的都無關緊要。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別人看了于心不忍的事情到了屠宰場老板這里不算什么事?這有點說不過去,除開追逐利益的目的之外,還要相信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們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天生有一類人,他們沒有同理心,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動物。
換而言之,他們天生沒有善知。
請相信這是真的,因為有一本書上我們的科學家們做過這樣的實驗,這個數據大到可能會讓人有點意外,那就是實驗得出結果,每100個人當中會有4個這樣的人,書中稱他們為“無良癥人”,意指天生沒有良知的人。
這本書叫《當良知沉睡》。
這樣的人就好像是上帝在造他們的時候少放了一個零件進去,看著無異,實則迥然不同。
書的作者是瑪莎·斯托特博士,美國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家,任職于哈佛大學醫學院。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什么是無良癥人?他們有什么特點,當與他們狹路相逢時如何保護自己。
無良癥,又叫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一種無法矯正的性格缺陷。它并不像其他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癥或者是人格分裂癥這類的人有主觀意愿要去接受治療,他們并不覺得自己是一種病癥。
患無良癥的人群被稱為反社會人格者,即使做了壞事被抓到,他們也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受到了懲罰,但其內心絲毫感覺不到傷害別人而所受的煎熬,也不會有悔過之心。
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來刻畫一下無良癥人的肖像,這些例子讓我想起身邊很多張相似的面孔。
第一個說的是一個“郵票男的故事”。
這個“郵票男”他沒什么別的本事,就總是去郵局偷郵票,其實也不值幾個錢,但是沒有郵票郵局工作完全沒法運作,亂成一鍋粥。
此時這個“郵票男”就躲在邊上看人家焦頭爛額,然后暗自高興,。他覺得自己又成功了一次,別人又沒有抓到他,還因為他的“杰作”忙亂不堪,心里好不得意。
另外一個是被稱之為“冰人”的例子,為什么叫“冰人”,因為他的性格真的是冷酷無情,他從小的樂趣就是如何殺死青蛙。
他們家在郊外有個農莊,他發現池塘里有許多的青蛙,然后他每天都在想著法子如何殺這些青蛙,用各種方法,比如穿刺、撕扯、開膛等等。
后來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要是喂青蛙吃一個爆竹會是什么樣子呢?然后他想辦法弄來爆竹放在青蛙的嘴巴里點燃,“砰”的一聲青蛙被炸得血肉橫飛,他覺得這太好玩了。他的父母完全沒有辦法,你都無法想象這是一個只有幾歲的小孩子做出來的事情。
這樣還沒完,你覺得還不夠刺激,他找來他的小妹妹,讓她在旁邊看他如何示范“炸青蛙”。可憐的小姑娘被嚇得哇哇尖叫,然后他在旁邊哈哈大笑,他覺得這樣太有意思了。
后來的他讓人完全沒料到,他智商很高,長得也很英俊,有才有貌!很會討別人歡心,無論是長輩、上司、異性,只要他覺得對自己有利用價值,他都會想想方設法操控別人。
不出所料的,他用各種方法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身巔峰。當手上有權利的時候,他繼續做更多的壞事。
第三個例子是一個無業青年。他已經40多歲了還無正當職業,一個人住在一個只有十幾平米的小房間里,當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努力掙錢換個大點的房子時,他說他喜歡這樣簡單純粹的生活。
后來他勾搭上了一個大齡女博士,這個女博士因為年齡的問題,當時也感覺到了婚姻的壓力。(看來不止是我國大齡女青年才有這種問題)就跟這為無業游民走在了一起。
當這個男人知道這個女博士家里有別墅和游泳池時,他立馬說我們搬到一起住吧。其實不是一起搬只是他想搬到別人的大房子里住,其實他并不喜歡“簡單純粹”的生活,后來的發展跟我們看過的很多劇情相似。
這個男人成功住進了別墅,每天葛優躺在游泳池邊,不上班、不掙錢、不做任何事,他們的婚禮全是女人一手操持。
后來很不幸的有了孩子更糟糕,男人完全關注這些事情,孩子吵鬧的時候他會大聲呵斥發脾氣,他完全沒有想過那也是他的孩子。
這個女人徹底崩潰了,她每天除了上班掙錢還要照顧孩子,回家還要應對這樣一個丈夫,在這種多重壓力下她得抑郁癥。
這后來她的姐姐說:親愛的,你一定要離開這個男人,否則他會像一根藤一樣緊緊地纏著你,直到把你吸干為止。
當這個男人為了不放手這個女人,用了最后一招,他當著他們孩子的面可憐兮兮的說:親愛的,你一定要趕我走嗎?說的時候表情配合到位,淚眼迷蒙的看著他們的孩子……
小孩子受不了說:媽媽,我們真的一定要讓爸爸走嗎?
這個女人此時又有點心軟了,但是當他看到那個男人時,他的眼神里帶著得意之色,她知道自己不能再猶豫,這次一定要下定決心離開這個男人。
方法很簡單也很難,她采用了本書的作者提供的“地域治療法”。把房子處理掉,搬到了2000多公里外的地方,切斷了一切能夠找到她們方式,最終才得以解脫。
從這一個個例子我們看出,讓無良癥人盯上是一場噩夢。
究竟如何去辨別他們呢,書中給出了一些判斷依據。
① 無法遵守社會規范,他們無視規則,自己的想法就是規則
② 慣于欺騙和操控他人,隨時隨地說謊
③ 行事易沖動,無法提前做出計劃
④ 易怒,具有攻擊性
⑤ 毫不顧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⑥ 一貫不負責任
⑦ 在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東西之后毫無悔意
如果以上特征占3條,就足以在臨床上被確診為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者的常用招數與識別:
① 毫無顧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驚人
② 對刺激的需求多過常人,且喜歡拉人下水一起冒險
③ 具有超強的識別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誰好欺負、好控制、容易騙
④ 善使色誘,不惜利用自己的身體
⑤ 演技高超,扮作正義的化身
⑥ 喜歡裝可憐
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
① 最高法則,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令人痛苦的事實——某些人就是沒有良知的,相信人群里確有這些人存在
② 做判斷時,從自己的直覺出發,不要受到別人身份的影響
③ 當考慮跟某人建立新關系時,拿“事不過三”原則檢驗對方的主張、承諾和責任
④ 質疑權威
⑤ 提防馬屁精
⑥ 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區別
⑦ 不要加入他們的游戲,以為自己能贏
⑧ 避開無良癥者,拒絕與他們接觸和溝通
⑨ 質疑自己的婦人之仁
⑩ 不要嘗試彌補已經無法彌補的事情,咽下這口氣,及時止損
? 千萬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幫他們隱瞞其真實性格
? 捍衛自己的心智,不要讓他們說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種失敗,大多數人是有良知的
? 好好生活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報復
形成反社會人格的原因:
① 基因:反社會人格特征最多可能有50%的影響來自先天。不過,這種極為復雜的性格特征不太可能由單一基因決定,而是由許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
② 早期情感依附障礙:嬰兒期時,總是獨處而破壞了情感依附,便會罹患此類障礙,長大后無法與人建立情感依附。但目前尚無法確證早期情感依附障礙是形成反社會人格的成因。
③ 社會文化:強調集體文化的一些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反社會人格者相對稀少,但在更強調“個人”、“獨立”的西方文化中,反而出現了更多反社會人格者。
看到這里我們還是有些慶幸,我們古老的文明幫我們糾正了很多的錯誤。
現在回到最初的那個屠宰場老板身上來看看,他無視社會規則,讓別人也讓自己吃到不合格的牛肉,把自己和他人陷于險境而不顧,且受到控訴后毫無悔意,這樣看來最初困惑的答案就在這里了。
若那牛注定是要死的,那么一刀下去取它性命就是了。文明的發展也充斥著死亡,但死亡的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在另一本書中說:“絞刑”和“斷頭臺”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向前垮出的一大步。
推薦書籍
哈佛知名心理學醫師教你如何看人、如何自保。世界上每25個人中就有一個毫無良知,他們做壞事不覺得罪惡,對別人的痛苦無動于衷,但這種人卻像老師、長輩、老板或同事一樣,出現在你的生活當中,為避免自己受傷,你必須盡早辨認他們,并遠離這群人!
內容簡介:
有些人是天生的演員,他們能夠充分利用社會角色,謀取自己的私利。
在他們身上有著天使與魔鬼的雙重特質。
當你幾乎被他們的外表迷惑,幾乎被他們的謊言操縱時,請千萬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他們可能就是一群可怕的——毫無良知的人,也就是“反社會人格者”。
無良者并不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讓人能輕易辨識、加以提防;相反,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并且對外展現出迷人的個人形象,因此,一般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復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后卻被弄得遍體鱗傷。
哈佛大學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家瑪莎·斯托特博士憑借25年的臨床經驗,為你剖析這些反社會性格者的真實面貌,厘清諸多冷血社會新聞的根源,并且提出了對付生活中的反社會人格者的13條規則,教你如何辨識反社會人格者,擊敗他們,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