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治療有哪些技術手段
王駿是一位資深的一線心理工作者。執業多年,廣有經驗。近日,本書編者張進對他作了一次訪談,集中指向心理咨詢治療中的技術性問題。本文的核心觀點是:心理治療不應該陷于門派之爭,應采用取“拿來主義”,整合各個流派技術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
心理技術對心理疾病有多大作用
問:現在社會上對于心理咨詢治療技術干預心理疾病的效果,夸大和貶低兩種情況都有。作為行業資深人士,您覺得其適用范圍是什么?
答:心理咨詢技術只擅長干預處理繼發性(或稱為外源性),即由壓力刺激造成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對內源遺傳導致的原發性心理疾病作用不大,但可以進行精神支持和情緒疏導。人得病了,軀體痛苦,心情也不好,經常是全家同時痛苦。心理陪護和疏導對此是有一定緩解作用的。
不過,即使是外源性的心理疾病,如果已經形成器質病變,也得先用藥治療。因為所謂外源、內源,本身是有爭議的。外源也有一定的內源成分,有時候很難弄清楚到底是外源刺激的結果,還是內源因素恰好在一個外在誘發條件下引發了疾病。
有的人在短期內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或長期受壓力刺激慢性折磨,最終出現心理疾病,這大概可以判斷為外源。但外在壓力刺激也并非一定會造成心理疾病,有時候也會產生生理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胃病、腫瘤等,包括各種內分泌疾病。
能否這么理解:在壓力刺激下,個體哪一部分先天脆弱,哪部分就先發病。這是跳出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的。打個比方,一個心臟病患者和一個腿部肌腱斷裂過的人做激烈運動,保證一個是心臟病發作,一個將再次肌腱斷裂。
問:具體到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必須用藥嗎?
答: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看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是雙相,或是抑郁癥到了中后期,患者存在自殺風險,那就需要用藥。目前的心理技術對這二者的短期治療效果不明顯,尤其是雙相,幾乎見不到成功的案例;中長期心理治療的時間是半年到幾年,甚至十幾年,在國內心理治療沒有醫保的情況下,很少有患者能堅持這么久。
單相抑郁癥有一定的自愈性,一部分患者只要脫離了惡劣、疲累的環境,擁有精神支持,能夠宣泄負面情緒,自身的免疫就會起作用,慢慢自然恢復。是長期陪護起的作用,還是心理醫生的治愈作用,很難弄清楚。甚至有的患者沒任何求助,慢慢也熬過來了。
問:就是說,病得重,就要用藥物治療;不那么重,就可以用心理治療?
答:那也不是。癥狀的嚴重程度,和治療的困難程度不一定相符合。
舉一個例子:我在初學時接待過一個患者,女,30多歲,已經抑郁了幾個月,思維有一定程度的僵化,自己以前做的報表都看不懂,沒法正常工作,自殺想法出現頻繁。從癥狀上看,至少是中度偏重。我跟她談了兩次,每次兩個多小時。當時我不懂任何心理技術,僅是精神支持和情緒疏導,糾正了一些負面認知。記得第二次談話完畢后,患者拉開窗簾,打開窗戶,意外地發現遠方的景物變得非常清晰,而患病期間是模糊的。之后打電話來說癥狀消除了很多,可以正常上班了。我感嘆自己運氣好,對方擁有良好的免疫體質。
再一個例子:在從事心理行業七八年后,我接待過一個輕度抑郁癥患者,心境一直低落,但讀書、工作的社會功能正常,沒有自殺念頭。我給對方輔導了兩個月,運用各種技術,認知領悟、修復創傷、“內在小孩”技術、家庭關系,等等。最后對方改善并不大。
也許是我的業務不精通,或是我這個人、我使用的心理技術不適合他。也許疾病是原發性的,等等。其他未知的原因,說不好。
心理疾病很難用檢測生物疾病的方式,如抽血化驗等,來檢查病變的存在。高清PECT腦影像能看到嚴重抑郁癥的腦器質病變,輕度的看不清楚。
問:第二個案例治療效果不好,是不是因為他的情緒沒有得到宣泄?
答:應該有一定關聯。但他待在自己的世界不愿意交流,萎靡不振,催眠也找不出引起較大情緒波動的事件。說話翻來覆去,問他到底想不想從這種狀態下走出來?他愣了一下,說現在得了病沒法出來,要出來得先治好病。就陷在這么一個思維死循環里。有幾次難得讓他產生點兒愉悅的心態,過兩天又打回原形。相處了兩個月,覺得我看不好他,不來了。也許花上更長的時間,可能會慢慢好起來,但只是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