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覺睡好,把生活過好。——茲心
南懷瑾曾經說過一句戲言:'你問我信仰什么,我信仰睡覺。'
睡覺對人有多重要?人的一生有三成多的時間都是在睡夢中度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固定的時間睡覺,在固定的時間醒來,這是身體生物節律的一部分。
睡覺不光是一種放松休息,它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理過程,這其中包括肌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對人的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生理重要性僅次于呼吸和心跳。
1.天人合一,陰陽調和
在古代樸素的哲學觀念里,認為睡覺與活動要以晝夜區分,這一點很符合道法中的陰陽學說。這種觀念認為,陽主晝、陰主夜,白天人體陽氣旺盛,人們勞作活動處于清醒;夜晚陰氣上升,人們疲倦則應睡覺。只有兩者調和,方是遵循天道。
《黃帝內經》:“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這句就是很好的觀點證明。
古人又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盛極而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此時靜臥,可避免氣血受損。
所以古人睡“子午覺”,即晚上入睡應在子時(夜23時~1時)之前,而午休則應在“午時”(中午11時~13時)。
人生由醒和睡兩部分組成,醒要混得出色,睡也應該睡得安寧,這樣一生才圓滿。
2.至人無夢,夢里乾坤
睡覺中最常見的現象是做夢,莊子說,“至人無夢”,是用來形容品德高尚的人不會被凡事牽絆而做想入非非的夢,但顯然莊子并不是一個“至人”。
眾所周知,莊周夢蝶,莊子在某次睡醒后變得迷惑:究竟是自己在夢里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里變成了自己。可見夢境與現實難分,也是睡到了一定的境界。
但其實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如夢,很難說現實里紛紛擾擾的凡事或許就是平行世界中的一種可能性的衍生。如就此迷失在糾結中而錯失當下的幸福,豈不是枉來人間一世?
我們普通俗人,做不到“至人無夢”,也做不出“高雅”的夢,但是有夢總比無夢好,不管是如愿以償的美夢,還是想入非非的白日夢。
古人對睡眠講究'先睡心、后睡眼',古人可以睡心,對睡眠的看重可見一斑,甚至達到了一種無上境界。但睡眠對現代人卻是一件難事,因為白日的喧囂躁動,我們的心實在難以寧靜、難以入眠,服藥承受副作用,不服又睡不著,終是兩難全。
了卻牽掛太難,能做的也只有在這滾滾紅塵,求一片凈土,一片可以讓自己獨處精心的凈土。給辛苦的自己一點緩沖的時間,解解乏再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