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楚辭
楚辭,既指戰國時屈原創作的一種“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的新詩體,又指西漢劉向編的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書中輯錄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漢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原創造的詩體而成的作品。《楚辭》和《詩經》都是我國詩歌的源頭。
楚辭產生于楚地,其中既有楚文化的特點,又融合著中原文化的某些特征。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就是楚文化中巫文化影響的產物。《楚辭》中的一些作品如《九歌》、《陽春》、《白雪》等都是當時楚地的樂曲名稱。長短不一的句式、句尾或句中用語氣詞“兮”等特點也和中原地區的歌謠體式不同。而有些作品的四言句式和隔句句尾使用“兮”字則是受中原文化中《詩經》的影響。可以說,楚辭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共同的產物。當然,如果沒有詩人屈原的創造,也不會有楚辭的成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是楚國的貴族。屈原一生經歷了楚懷王和楚頃襄王兩個時期。懷王時,曾任懷王左徒,他博聞強志,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對內主張舉賢授能。屈原又有杰出的外交才干,“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深受懷王的信任和重用。但因為他的改革措施觸動了一部分舊貴族的利益,上官大夫靳尚在懷王面前對屈原進行誣陷,離間懷王和屈原的關系,屈原因此遭到懷王的疏遠,被免去左徒之職,只做了一個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教育的官,后來還被懷王流放到漢北地區。屈原被放逐之后,他以前實行的政策全部中止,楚國開始由強盛轉向衰敗,不但損失了大片國土,最后連楚懷王也被秦國拘留,死在了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后,屈原因為反對令尹子蘭等人的投降政策,再次受到讒害,被流放到江南沅水、湘水一帶。在屈原再次被放逐的期間,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楚國國都郢都淪陷,頃襄王外逃。公元前233年,楚國被秦國消滅。約在郢都淪陷的那一年,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死的時間據說是夏歷五月五日,后來人們每年的這個時間便到江邊舉辦賽龍舟等活動來紀念他,端午節因此而產生。屈原是個非常熱愛祖國的人,他的一生都在為讓楚國強大而努力奮斗,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他的愛國精神和為理想堅持不懈的精神卻激勵了一代代人。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創作了不少的作品,《史記》本傳記載有五篇,《漢書·藝文志》記載有二十五篇,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記有二十五篇,但和《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略有不同,而且有些作品的真偽一直有許多說法。今天一般認為屈原的作品有《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招魂》,共23篇,這些作品全面表現了屈原的人生追求和愛國理想。
《離騷》全詩共370多句,2 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關于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有人認為是屈原在第一次被懷王放逐時寫的,有人認為是在第二次被頃襄王放逐時寫的。關于“離騷”的含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離屈原年代最近的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解釋說,“《離騷》者,猶離憂也”,也就是說,《離騷》是遭受憂患的意思。《離騷》是作者的自傳,是屈原在受到嚴重挫折時寫下的作品,是作者在國家和個人遭受不幸時對過去和未來進行的思考,其中既有屈原對黑暗政治的憤慨,又有深切的愛國之心和為國效力不得的悲痛與哀怨之情,還有詩人光輝高潔人格的表現。
全詩分成兩大部分,從開頭到“豈余心之可懲”為第一部分,主要回顧過去的經歷,用的是現實主義的寫法,從“女媭之嬋媛兮”到結尾為第二部分,主要寫對未來道路的探索,用的多是浪漫主義手法。從一開始詩人就極力描寫自己的崇高人格和對楚國的熱愛與忠誠。他希望能幫助君王實現“美政”理想,但因為有“黨人”的誹謗,再加上楚王的反復多變,他的理想不能實現。詩人面對理想和現實的沖突時,堅持理想,忠貞不屈,一再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青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詩的后半部分詩人就在想象與幻想中對未來和前途進行探索。先有女媭勸告他不要再不合時宜,陷入苦悶的屈原在向重華(舜)陳述憤懣之后,開始“周流上下”的求索,但求索的過程表明想重獲楚王的信任已不可能,而且連知音都沒有了,最后詩人準備去國遠游來擺脫自己的苦悶和困境,但最終因為對國家有著無限的眷戀和熱愛,詩人再次流連,不忍離去,決定以死殉國,完成自己對崇高人格追求。
《離騷》中充滿了深厚的忠君愛國之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這一形象所蘊藏的人格精神和斗爭精神得到了后人的廣泛認同,成為了無數士子學習的榜樣。同時,《離騷》的獨特藝術風格也為后世詩人學習繼承,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詩中詩人大膽想象和夸張,充分運用神話傳說和幻想,充滿了一種迷離神奇的浪漫精神。詩人同時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特別是其中的“香草美人”。詩人有時用美人比喻自己,有時用來比喻君王,而香草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尚,又指政治斗爭中與惡草相對的一方。詩歌中還以婚姻愛情為喻,如用男女之間的感情不和來象征君臣之間的疏遠關系,用眾女對美女的妒忌比喻小人對賢臣的嫉妒,用求媒來比喻求通楚王的人等。《離騷》創造出來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以后文學中的一種傳統。除此之外,《離騷》還創造了一種不同于《詩經》的四言句式。《離騷》中的句子或六言或七言,長短不一,非常靈活,加上“兮”字的運用,更能自由地抒情。同時,《離騷》的語言也很生動形象,不少楚地方言如“羌”、“紛”、“誶”等進入了詩的語言,詩歌更有生活氣息。
楚辭中的重要作品還有《九歌》,這是屈原在江南楚地流行的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改寫而成的。《九歌》一共11篇,據聞一多先生的看法,《九歌》中的首章《東皇太一》是迎神曲,最后一章《禮魂》是送神曲,中間《東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國殤》九章是娛神曲。這九章中的每一章各祭一個神,是全部作品的精華部分。《九歌》中既有人神相戀、神神相戀的情感描寫,也有對神靈的贊頌和對陣亡將士勇猛精神的歌頌,表達了祭者的虔誠心情。當然,最成功的還是其中對人神情感的描寫,詩中充滿著惆悵和哀怨,暗含了詩人長期被流放的悲傷心情。和《離騷》相似,《九歌》中也有著豐富的想象,風格浪漫,語言精美,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就被后人稱為“千古言秋之祖”。
屈原還有一組抒情詩歌,其中包括《惜誦》、《涉江》、《抽思》、《思美人》、《橘頌》等九篇。西漢的劉向在編屈原作品時加上了“九章”作為這一組詩的總稱。《九章》雖然以紀實為主,浪漫色彩少于《離騷》,但內容和《離騷》很相似,主要寫屈原自己的身世和人生遭遇,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多是沉郁悲憤的。
屈原作品中最特別的要算《天問》。全詩370句左右。詩人對天發問,一口氣問了172個問題,從天地的形成,到人事的興衰,再到楚國的現實政治,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和失望。詩歌節奏明快,基本上是四言一句,四句為一組,每組一韻,也有少量五言、六言、七言和兩句一韻的句式,整齊中又錯落有致。
屈原借用楚國民間招魂辭的形式寫了《招魂》一篇來招楚懷王的魂,全詩分為引言、正文、亂辭三部分,先鋪寫東西南北的可怕,后鋪寫楚國的繁榮與可愛,最后呼喚楚王“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想象豐富,極盡鋪陳,辭藻富麗,直接影響了后來的漢賦。
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文學成就讓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無論是他的精神還是藝術成就,都極大地影響了后世的文學家們,如司馬遷、李白、杜甫等都受到他的影響。
在他死后出現了一批深受他影響的楚辭作家,其中唐勒、景差沒有作品流傳下來,只有宋玉一人有作品流傳。《九辯》是宋玉的代表作,長達255句,主要寫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愁和不平,也有對楚國黑暗政治的批判。詩中不少句子直接或間接沿用《離騷》等文,但宋玉在《九辯》中對秋景的描寫非常動人,其中交織著作者自己的失意和孤獨,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悲秋”主題。宋玉還有《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作品,既繼承了屈原的作品風格,又有所發展,成為楚辭到漢大賦的一個過渡。